[发明专利]电池及其制造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380034482.6 | 申请日: | 2013-03-29 |
公开(公告)号: | CN104412414A | 公开(公告)日: | 2015-03-11 |
发明(设计)人: | 中山博之;铃木哲;原山贵司;成濑洋一;梶田薰;冈田敏也;梶原崇正 | 申请(专利权)人: |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朴力美车辆活力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M2/08 | 分类号: | H01M2/08;H01M2/04;H01M2/06;H01M10/04;H01M10/0587 |
代理公司: | 北京市中咨律师事务所 11247 | 代理人: | 刘航;段承恩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电池 及其 制造 方法 | ||
1.一种电池,具有:
扁平形状的电池壳体主体,其内置发电要素、并且一方开口;和
盖构件,其为具有长边部和短边部的形状,堵塞所述电池壳体主体的开口部,
该电池的特征在于,具有:
对外端子构件,其在所述电池壳体主体内与所述发电要素连接,并且部分地露出到外部,贯穿所述盖构件而设置;和
绝缘构件,其至少配置在所述盖构件的外面侧,使所述对外端子构件与所述盖构件绝缘,
所述绝缘构件的边缘与所述盖构件的长边的间隔,小于所述绝缘构件的边缘与所述盖构件的短边的间隔,
所述盖构件嵌入到所述电池壳体主体的开口部,
通过遍及所述盖构件的四周地形成跨越所述盖构件的外表面和所述电池壳体主体的开口端面的焊接痕,所述盖构件被固定在所述电池壳体主体上,并且所述电池壳体主体的内部与外界隔绝密闭,
所述盖构件的长边上之中至少与所述绝缘构件面对的区间被设为宽度宽的焊接痕区间,所述宽度宽的焊接痕区间,是所述焊接痕不仅达到所述盖构件的外表面和所述电池壳体主体的开口端面,也达到所述电池壳体主体的外侧面地形成的区间。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池,其特征在于,
适用于所述焊接痕的截面形状之中表面为圆弧状的部分的近似扇形的中心方向,在所述宽度宽的焊接痕区间中与所述宽度宽的焊接痕区间以外的区间相比朝向更外侧倾斜。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池,其特征在于,
从外部观察所述焊接痕时的、相对于焊接时未熔融的部分中的所述盖构件的外表面和所述电池壳体主体的分界线的向所述电池壳体主体侧的熔宽除以向所述盖构件侧的熔宽所得的值,在所述宽度宽的焊接痕区间中与所述宽度宽的焊接痕区间以外的区间相比较大。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池,其特征在于,
所述焊接痕的截面中的表面长度之中,相比于将焊接时未熔融的部分中的所述盖构件的外表面和所述电池壳体主体的分界线向所述焊接痕的表面延长而成的线,所述电池壳体主体侧的表面长度除以所述盖构件侧的表面长度所得的值,在所述宽度宽的焊接痕区间中与所述宽度宽的焊接痕区间以外的区间相比较大。
5.根据权利要求1~4的任一项所述的电池,其特征在于,
所述对外端子构件以及所述绝缘构件分别设置在所述盖构件的长边方向的靠两端的位置,
所述宽度宽的焊接痕区间,相对于所述盖构件的长边方向,遍及与一方的所述绝缘构件面对的区间和与另一方的所述绝缘构件面对的区间以及这些区间之间的区间而形成。
6.一种电池的制造方法,
所述电池具有:
扁平形状的电池壳体主体,其内置发电要素、并且一方开口;和
盖构件,其为具有长边部和短边部的形状,堵塞所述电池壳体主体的开口部,
所述制造方法的特征在于,
作为对象的电池具有:
对外端子构件,其在所述电池壳体主体内与所述发电要素连接,并且部分地露出到外部,贯穿所述盖构件而设置;和
绝缘构件,其至少配置在所述盖构件的外面侧,使所述对外端子构件与所述盖构件绝缘,
所述绝缘构件的边缘与所述盖构件的长边的间隔,小于所述绝缘构件的边缘与所述盖构件的短边的间隔,
将所述盖构件设为不覆盖所述电池壳体主体的开口端面、且嵌入到所述电池壳体主体的开口部的状态,
通过遍及所述盖构件的四周地对所述盖构件的外表面和所述电池壳体主体的开口端面的分界线进行焊接,将所述盖构件固定在所述电池壳体主体上,并且使所述电池壳体主体的内部与外界隔绝密闭,
所述焊接时的能量,
在所述盖构件的长边上之中至少与所述绝缘构件面对的区间中,设为焊接痕不仅达到所述盖构件的外表面和所述电池壳体主体的开口端面,也达到所述电池壳体主体的外侧面地形成的第1水平的能量,
在采用所述第1水平的能量进行焊接的区间以外的区间中,设为所述第1水平以下的第2水平的能量。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电池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
作为对象的电池是所述对外端子构件以及所述绝缘构件分别设置在所述盖构件的长边方向的靠两端的位置的电池,
相对于所述盖构件的长边方向,遍及与一方的所述绝缘构件面对的区间和与另一方的所述绝缘构件面对的区间以及这些区间之间的区间地进行采用所述第1水平的能量的焊接。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朴力美车辆活力股份有限公司,未经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朴力美车辆活力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80034482.6/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