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碳纤维束的制造方法以及碳纤维前驱体纤维束的加热炉有效
申请号: | 201380035456.5 | 申请日: | 2013-06-28 |
公开(公告)号: | CN104428456A | 公开(公告)日: | 2015-03-18 |
发明(设计)人: | 荒井理沙;加地晓;川村笃志;西启之;田中崇文;岛原将志 | 申请(专利权)人: | 三菱丽阳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D01F9/32 | 分类号: | D01F9/32 |
代理公司: | 北京银龙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43 | 代理人: | 张敬强;严星铁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碳纤维 制造 方法 以及 前驱 纤维 加热炉 | ||
1.一种碳纤维的制造方法,其具有对被加热物在具有热处理室和热风导入管道的加热炉内由200~300℃的氧化环境的热风进行加热的工序,上述碳纤维的制造方法的特征在于,
在将上述热风从热风导入管道经过循环风扇导入热处理室时,利用风向改变部件改变在热风导入管道内流动的热风流的一部分,将上述风向改变部件与热风混合部件之间的最大风速相对于在热风导入管道内且比上述风向改变部件更上游的热风的截面平均风速增速20%以上并导入热风混合部件后,将热风导入热处理。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碳纤维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
上述风向改变部件是配置在热风导入管道的流道壁面上的板材。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碳纤维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
上述风向改变部件是小型鼓风机或热风供给管道。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碳纤维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
上述热风混合部件的热风导入口相对于热风导入管道的流道方向垂直地配置,从上述风向改变部件的最下游点到上述热风混合部件的热风导入口的入口宽度的中间点的、与热风导入管道平行的距离Lx满足下述式(1):
Lx<(1.7lnRe-2)×h···(1),
Re=h×u/v
h:风向改变部件的流道宽度方向的长度
u:比风向改变部件更上游的截面平均风速
v:热风的动粘度
ln:自然对数。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碳纤维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
从上述风向改变部件的最下游点到上述热风混合部件的热风导入口的入口宽度的中间点的、与热风导入管道平行的距离Lx以及从上述风向改变部件的最下游点到上述热风混合部件的热风导入口的最上游点的、与热风导入管道垂直的距离Ly满足下述式(1)、(2):
Lx<(1.7lnRe-2)×h···(1)
Ly<6h···(2)。
6.根据权利要求1~5中任一项所述的碳纤维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
上述热风混合部件是小型鼓风机、静态混合机或搅拌机。
7.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碳纤维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
上述风向改变部件在相对于热风行进方向垂直的热风导入管道流道截面上投影的面积相对于上述风向改变部件的最上游点的上述热风导入管道流道截面的面积为10%以上且60%以下。
8.根据权利要求1~7中任一项所述的碳纤维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
向热处理室内导入热风的热风导入口面的温度差为10℃以内。
9.一种加热炉,其具有以热风加热碳纤维前驱体纤维束的热处理室和向上述热处理室导入200~300℃的氧化环境的热风的热风导入管道,上述加热炉的特征在于,
具有在利用循环风扇将上述热风从热风导入管道导入热处理室时,改变在热风导入管道内流动的热风流的一部分的风向改变部件和具有将通过的流混合的作用的热风混合部件。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加热炉,其特征在于,
上述风向改变部件是配置在热风导入管道的流道壁面上的板材、小型鼓风机或热风供给管道。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加热炉,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风向改变部件的下游配置热风混合部件,该热风混合部件相对于热风导入管道的流道方向垂直地配置,从上述风向改变部件的最下游点到上述热风混合部件的热风导入口的入口宽度的中间点的距离Lx满足下述式(1):
Lx<(1.7lnRe-2)×h···(1),
Re=h×u/v
h:风向改变部件的流道宽度方向的长度
u:比风向改变部件更上游的截面平均风速
v:热风的动粘度
ln:自然对数。
12.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加热炉,其特征在于,
从上述风向改变部件的最下游点到上述热风混合部件的热风导入口的入口宽度的中间点的距离Lx以及从上述风向改变部件的最下游点到与上述风向改变部件不同的热风混合部件的热风导入口的最上游点的距离Ly满足下述式(1)、(2):
Lx<(1.7lnRe-2)×h···(1)
Lx<6h···(2)。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三菱丽阳株式会社,未经三菱丽阳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80035456.5/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