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功能性鞋物品有效
申请号: | 201380036358.3 | 申请日: | 2013-05-10 |
公开(公告)号: | CN104470392A | 公开(公告)日: | 2015-03-25 |
发明(设计)人: | 徐友胜 | 申请(专利权)人: | 徐友胜 |
主分类号: | A43B13/41 | 分类号: | A43B13/41;A43B7/32;A43B13/40;A43B13/18 |
代理公司: | 北京汇思诚业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444 | 代理人: | 王刚;龚敏 |
地址: | 韩国*** | 国省代码: | 韩国;KR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功能 物品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鞋物品,尤其涉及能够提高冲击吸收特性及反弹特性,并且能够提高稳定性的功能性鞋物品。
背景技术
通常,开发鞋的目的在于使人们穿上鞋保护脚,但随着现在生活质量的提高,人们对鞋的认识也有了越来越多的变化。
尤其,不同于以往用一双运动鞋做多种运动,目前已经根据用户的需求研发出了针对步行(walking)、跑步(running)、登山、足球、网球、棒球及高尔夫等多种用途而特制的功能性鞋。
通常,鞋大致包括保护脚面及关节部位的鞋帮部分(upper part)及保护脚底的鞋底部分(sole part)。步行及跑步时产生的冲击能够通过所述鞋底部分传递给身体,鞋底部分重的情况下容易给人造成疲劳感,因此需要把鞋底部分制作成能够缓冲和吸收冲击的轻便结构。
为此,现在普遍都在研究能够最小化步行及跑步时传递到身体的冲击,步行时能够提高人体能量效率,有助于轻量化的鞋底,但是由于现在还有很多不足,因此迫切需要有关这方面的研究。
发明内容
技术问题
本发明提供一种能够最小化步行及跑步时传递到身体的冲击,并且能够提高稳定性的功能性鞋物品。
并且,本发明提供一种能够均匀分散使用者的体重,能够提高冲击吸收特性及分散特性,还能够提高反弹特性的功能性鞋物品。
并且,本发明提供一种有助于轻量化,能够简化结构及制造工序的功能性鞋物品。
并且,本发明提供一种能够带来良好穿着感,长时间穿着时也能够通过提高人体能量效率以最小化脚部疲劳感的功能性鞋物品。
技术方案
为达成上述本发明的目的,根据本发明优选实施例的功能性鞋物品包括中底构件及从地面支撑中底构件的侧面的侧面加强构件,其中侧面加强构件具有与其一体成型而成且弹性支撑中底构件的侧面的弹性弯折部。
根据所需条件及设计式样,中底构件可制作成多种结构。例如,中底构件可以由单一材料的一个底构成,而根据情况,中底构件可以由相同材料或不同材料的多个底构成。
形成于中底构件的侧面的侧面槽的形状及结构可根据所需条件及设计式样做多种变更。例如,中底构件的两侧面可以具有沿着中底构件的侧面连续形成大致为“V”形的侧面槽。根据情况,侧面槽的形状还可以是“C”形或“U”形等其他多种形状,侧面槽还可以以预定间隔形成。
侧面加强构件可以由强度及弹性相对高于中底构件的高弹性材料形成,本发明并不受限或限定于所述侧面加强构件的材料及特性。例如,所述侧面加强构件可以由热塑性聚氨酯(Termoplastic PolyUrethane,TPU)形成。
弹性弯折部可以制作成当侧面加强构件受到负荷时能够弹性变形以缓冲冲击的多种结构。例如,弹性弯折部可以由侧面加强构件的一部分弯折形成。根据情况,可分别制作弹性弯折部及侧面加强构件后粘贴或结合。
具体来讲,弹性弯折部可以是包括凹部及凸部的锯齿(zigzag)形态(或波形)。根据情况,可以使弹性弯折部只有凹部或凸部,或者可以相隔配置凹部或凸部。
根据所需条件及设计式样,包括弹性弯折部的侧面加强构件的结构可以做多种变更。例如,侧面加强构件可以包括上部固定在中底构件上且下部配置成自由端的上部加强部,以及下部固定在中底构件上且上部配置成自由端的下部加强部,弹性弯折部可以将上部加强部的下部及下部加强部的上部连接成一体。
并且,侧面加强构件可以配置成以与侧面槽相隔的状态覆盖侧面槽,中底构件的侧面与侧面加强构件之间可以具有预定缓冲空间。其中,缓冲空间可以理解成设置在中底构件的侧面与侧面加强构件之间,能够对冲击进行缓冲的一种空气腔或空气通道。例如,侧面加强构件可以沿着中底构件的侧面连续形成,中底构件的侧面与侧面加强构件之间可以具有密闭的缓冲空间。又例如,侧面加强构件可以沿着中底构件的侧面相隔地形成有多个,中底构件的侧面与侧面加强构件之间可以具有开放的缓冲空间。
侧面加强构件可以由透光性材料形成,向侧面加强构件的外部显示出来的底色可以由中底构件决定。作为参考,本发明中所指的透光性材料可理解为在不阻碍光透过的前提下还包括略微不透明的情况。
并且,中底构件上还可以形成用于轻量化的凹槽。例如,中底构件的上部及下部中至少任意一侧可以形成凹槽。并且,中底构件的内部可以具有沿着横方向形成且与侧面槽连通的贯通孔。并且,中底构件的内部可以容纳由弹性相对高于中底构件的高弹性材料形成的加强芯。例如,加强芯可以沿着作用于中底构件的压力中心的轨迹配置。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徐友胜,未经徐友胜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80036358.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