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板玻璃制造装置及板玻璃制造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380036485.3 | 申请日: | 2013-08-20 |
公开(公告)号: | CN104428260B | 公开(公告)日: | 2017-02-15 |
发明(设计)人: | 玉村周作;中村隆英;藤原克利 | 申请(专利权)人: | 日本电气硝子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C03B17/06 | 分类号: | C03B17/06 |
代理公司: | 中科专利商标代理有限责任公司11021 | 代理人: | 刘影娜 |
地址: | 日本国*** | 国省代码: | 暂无信息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玻璃 制造 装置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基于溢流下拉法的板玻璃的制造技术的改良。
背景技术
众所周知,针对以液晶显示器、等离子显示器、有机EL显示器等平板显示器(FPD)用的玻璃基板为代表而用于各种领域的板玻璃,当前的实际情况是要求严格避免表面缺陷或波纹的产品品质。
因此,为了满足这样的要求,作为板玻璃的制造方法,广泛利用溢流下拉法。
该制造方法如图11所示那样,使熔融玻璃Gm向成形体1的顶部的溢流槽2流入,使从该溢流槽2向两侧溢出的熔融玻璃Gm沿着大致楔状的成形体1的外侧面部3(具有垂直面部3a和倾斜面部3b)流下并在成形体1的下端4进行熔合一体化,从而连续成形出一张板玻璃G。该制造方法的特征在于,成形出的板玻璃G的表背两表面在成形过程中与成形体1的任何部位都不发生接触地成形,因此成为平面度非常好且平滑的无损伤等缺陷的锻造面。
需要说明的是,成形体1在宽度方向两端部分别具有引导壁部5(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及专利文献2)。从溢流槽2溢出的熔融玻璃Gm的宽度方向两端部在到达成形体1的外侧面部3的阶段以沿着引导壁部5的端面的方式被向下方引导。
另外,在成形体1的正下方,为了抑制板玻璃G的宽度方向上的收缩,而板玻璃G的宽度方向两端部分别被一对拉边辊(冷却辊)6从表背两侧夹持。
【在先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表2008-526671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表2008-539159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然而,如图12所示,使熔融玻璃Gm在成形体1的下端进行熔合一体化时,熔融玻璃Gm有时在与成形体1的下端接触之前从成形体1剥离,而在成形体1的下端与板玻璃G(熔融玻璃Gm)之间形成空间X。
若这样形成空间X,则会产生如下的问题。
即,在成形体1的正下方,板玻璃G的宽度方向两端部Gb与其宽度方向中央部Ga相比,容易被冷却而温度较低,因此分离了的板玻璃G彼此难以自然地热粘。因此,如图13a所示,在成形体1的正下方,受到空间X的影响而使板玻璃G的宽度方向两端部Gb的一部分成为分离的状态。并且,在该状态下,如图13b所示,若利用拉边辊6夹持板玻璃G的宽度方向两端部Gb,则分离了的部分被强行闭合,在其内部形成空洞Y。这里,在由拉边辊6夹持的板玻璃G的宽度方向两端部Gb形成与成为产品部的宽度方向中央部Ga相比相对厚壁的耳部(鼓出部),因此空洞Y形成在耳部或其附近。以下,将该空洞Y也称作耳部空洞,该耳部空洞Y沿着板玻璃G的长度方向(上下方向)连续或断续地形成。
若存在耳部空洞Y,则在切断从成形体1流下的板玻璃G时容易产生不良情况。即,如图14所示,在对从成形体1流下的板玻璃G按照沿着例如图中的单点划线L的划线来进行折断时,应当在划线上发展的断裂如图中的箭头A、B所示那样沿着耳部空洞Y向上方及/或下方不当地传播,可能导致板玻璃G在大范围内发生破损。尤其是在断裂如箭头A所示那样经由耳部空洞Y向上方传播时,会产生影响直至成形体1附近而招致重大的麻烦。
本发明鉴于上述实际情况而提出,其技术课题在于,在利用溢流下拉法来成形板玻璃时,在成形体的宽度方向两端部可靠地抑制在成形体的下端与板玻璃之间形成与熔合不良相伴的空间。
【用于解决课题的方案】
为了解决上述课题而提出的本发明提供一种板玻璃制造装置,其利用溢流下拉法使熔融玻璃一边分别沿着大致楔状的成形体的两外侧面部流下一边在所述成形体的下端进行熔合一体化,从而成形出板玻璃,所述板玻璃制造装置的特征在于,在所述成形体的下端的至少宽度方向两端部设有从所述成形体的下端向下方突出的突出片,所述突出片的前端成为与所述成形体的下端实质上平行的直线。需要说明的是,这里所说的“成为与成形体的下端实质上平行的直线”不仅包括突出片的前端成为与成形体的下端在几何学上平行的直线的情况,还包括突出片的前端与成形体的下端所成的角为5度以下的情况(下同)。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日本电气硝子株式会社,未经日本电气硝子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80036485.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低排放软质聚氨酯泡沫的制造
- 下一篇:掺杂的镍酸盐化合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