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多芯光纤连接部件、多芯光纤的连接构造以及多芯光纤的连接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380039977.8 | 申请日: | 2013-07-26 |
公开(公告)号: | CN104508523A | 公开(公告)日: | 2015-04-08 |
发明(设计)人: | 青木健太郎;原明子;斋藤正 | 申请(专利权)人: | 柯尼卡美能达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G02B6/26 | 分类号: | G02B6/26;G02B6/38 |
代理公司: | 北京集佳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11227 | 代理人: | 李洋;杨林森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光纤 连接 部件 构造 以及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多芯光纤连接部件、多芯光纤的连接构造以及多芯光纤的连接方法。
背景技术
在光通信等中,为了确保光的传送路,使用利用了光纤的光纤插头。通过经由适配器将光纤插头彼此连接从而将两条光纤连结。结果能够形成连结了两条光纤的光的传送路。
作为在光纤插头中利用的光纤的种类,存在单芯光纤或多芯光纤。单芯光纤是在包层内设置有一个纤芯(core)的光纤。另一方面,多芯光纤是在包层内设置有多个纤芯的光纤(参照专利文献1、2)。此外,在光纤插头内,光纤插入于插芯(ferrule)。
在将光纤插头彼此连接之际,若在光纤彼此(纤芯的端面彼此)之间形成有间隙,则有时会产生光的损失。该光的损失是因在纤芯的端面处的菲涅尔(Fresnel)反射等原因而产生的。此外,以下,有时将该光的损失记为“连接损失”。
为了降低这样的连接损失,能够采用使光纤彼此(纤芯的端面彼此)直接紧贴的物理接触(Physical Contact)的方法(参照专利文献3)。物理接触例如按照以下的顺序进行。首先,将保持于插芯的单芯光纤的端面与插芯端面一起研磨成凸球面。进而,使单光纤(single fiber)的纤芯的端面彼此接触。其后,对插芯进行按压,由此使单芯光纤及其周围的插芯弹性变形。通过该弹性变形,使纤芯的端面彼此无间隙地连接。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平10-104443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平8-119656号公报
专利文献3:日本特公平5-39445号公报
这里,参照图20对通过物理接触将利用了多芯光纤的光纤插头彼此连接的情况进行说明。图20是多芯光纤MF1(MF2)以及插芯F1(F2)的轴向的剖视图。并且,在图20中,仅将多芯光纤MF1(MF2)以及插芯F1(F2)的前端部放大示出。
存在多芯光纤MF1以及MF2的端面被研磨成球面状的情况。在该情况下,纤芯Cc1的端面位于多芯光纤MF1的端面(凸球面)的顶点。同样,纤芯Cc2的端面位于多芯光纤MF2的端面(凸球面)的顶点。如图20所示,在将研磨后的多芯光纤MF1以及MF2的端面彼此连接的情况下,多芯光纤MF1的纤芯Cc1的端面与多芯光纤MF2的纤芯Cc2的端面以紧贴的状态连接。因而,在纤芯Cc1-纤芯Cc2之间难以产生连接损失。
但是,在纤芯Cc1的周边存在纤芯Ca1。同样,在纤芯Cc2的周边也存在纤芯Ca2。因此,在将纤芯Cc的端面彼此连接后的状态下,在纤芯Ca1与纤芯Ca2之间形成有间隙S。即,无法使纤芯Ca的端面彼此紧贴,因此,纤芯Ca1与纤芯Ca2的连接变得不充分。因而,存在容易在纤芯Ca1-纤芯Ca2之间产生连接损失的问题。此外,图20的虚线箭头表示产生连接损失的情况。并且,对于图20的凸球面的曲率等,为了容易理解上述问题点而夸张地记载。
此外,在将多芯光纤彼此以物理接触连接的情况下,施加于插芯的压力的调整等作业繁琐。因而,也存在难以使多个纤芯的端面彼此高精度地连接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就是为了解决上述的问题点。即,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结构简单、并且能够实现多芯光纤的光的连接损失的降低的技术。
为了解决上述课题,技术方案1所记载的多芯光纤连接部件具备第一树脂部和第二树脂部。第一树脂部与第一多芯光纤的端面中的第一纤芯以及第二多芯光纤的端面中的第一纤芯分别接触。来自第一多芯光纤的第一纤芯的光透过该第一树脂部而导入第二多芯光纤的第一纤芯。第二树脂部与第一多芯光纤的端面中的第二纤芯以及第二多芯光纤的端面中的第二纤芯分别接触。来自第一多芯光纤的第二纤芯的光透过该第二树脂部而导入第二多芯光纤的第二纤芯。第一树脂部以及第二树脂部分别具有与第一多芯光纤以及第二多芯光纤各自的端面的形状对应的厚度。
并且,技术方案2所记载的多芯光纤连接部件中,对端面被加工成球面状的第一多芯光纤以及第二多芯光纤进行连接。并且,在技术方案2所记载的多芯光纤连接部件中,第一树脂部以及第二树脂部具有相互不同的厚度。
并且,在由技术方案3所记载的多芯光纤连接部件连接的第一多芯光纤以及第二多芯光纤的每一个中,第一纤芯是实际上设置于中心位置的单一的纤芯。并且,第二纤芯是设置于与上述中心位置不同的位置的一个以上的纤芯。并且,在技术方案3所记载的连接部件中,第一树脂部的厚度小于第二树脂部的厚度。
并且,在技术方案4所记载的多芯光纤连接部件中,第二树脂部形成为环状,且以包围第一树脂部的方式设置。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柯尼卡美能达株式会社;,未经柯尼卡美能达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80039977.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光纤托架、光纤光学模块以及处理光纤的方法
- 下一篇:光电转换装置用玻璃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