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制备硬涂膜的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380040617.X | 申请日: | 2013-05-31 |
公开(公告)号: | CN104508020B | 公开(公告)日: | 2017-11-28 |
发明(设计)人: | 姜俊求;张影来;沈载勋;洪性敦;李承贞 | 申请(专利权)人: | 株式会社LG化学 |
主分类号: | C08J5/18 | 分类号: | C08J5/18;C08J7/04;C09D4/02;G02B5/02 |
代理公司: | 北京鸿元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11327 | 代理人: | 李静,黄丽娟 |
地址: | 韩国*** | 国省代码: | 暂无信息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制备 硬涂膜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制备硬涂膜的方法。更具体而言,本发明涉及一种制备具有高硬度的硬涂膜的方法。
本申请要求2012年5月31日提交的韩国专利申请第10-2012-0058634号、2012年5月31日提交的韩国专利申请第10-2012-0058635号、2012年5月31日提交的韩国专利申请第10-2012-0058636号、2012年5月31日提交的韩国专利申请第10-2012-0058637号和2013年5月30日提交的韩国专利申请第10-2013-0062097号的权益。在先申请的全部公开内容在此以引用的方式全部纳入本申请。
背景技术
近来,随着移动器件(例如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的发展,要求用于显示器的基板变薄或变小。所述移动器件的显示窗或前面板通常由具有优异的机械特性的玻璃或增强玻璃材料制成。然而,玻璃材料具有因其自身重量而使移动器件笨重且因外部冲击而易于破碎的缺点。
已经研究塑料树脂膜作为玻璃的替代品。塑料树脂膜因其重量轻且不易破碎,而适合追求更轻和更薄移动器件的趋势。特别地,需要具有高硬度和耐磨性的膜。关于此,已提出具有其中基板用硬涂层涂覆的结构。
作为改进硬涂层的表面硬度的方法,可考虑一种增加硬涂层的厚度的方法。为了确保硬涂层的表面硬度达到该硬涂层可代替玻璃的程度,有必要调节硬涂层的厚度。然而,随着硬涂层的厚度增加,其表面硬度会变得更高,而该硬涂层却可因其固化收缩而起皱或卷曲,并且可容易地破裂或脱落。因此,不易将硬涂层用于实际应用。
近来,已提出几种增加硬涂膜的硬度并解决硬涂膜因其固化收缩而破裂或卷曲的问题的方法。
韩国专利申请第2010-0041992号公开了一种硬涂膜组合物,其不含单体,且使用包含可紫外线固化的聚氨酯丙烯酸酯低聚物的粘合剂树脂。然而,该硬涂膜具有约3H的铅笔硬度,其不足以代替用于显示器的玻璃面板。
发明内容
技术问题
因此,已设计本发明以解决上述问题,并且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制备不容易卷曲、翘曲或破裂的高硬度硬涂膜的方法。
技术方案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制备硬涂膜的方法,其包括以下步骤:将第一硬涂层组合物施加至支撑基板的一侧,所述第一硬涂层组合物包含第一粘合剂、第一无机颗粒和第一光引发剂;通过用具有第一波长的紫外线照射施加有第一涂层组合物的支撑基板的一侧,直至第一粘合剂的一部分交联,以实施第一光固化;将第二硬涂层组合物施加至支撑基板的另一侧,所述第二硬涂层组合物包含第二粘合剂、第二无机颗粒和第二光引发剂;并且通过用具有第一波长和比第一波长更长的第二波长的紫外线照射施加有第二涂层组合物的支撑基板的另一侧,以实施第二光固化。
有益效果
如上所述,本发明的方法能够容易地制备减少卷曲发生的高硬度硬涂膜。
通过该方法制备的硬涂膜就硬度、耐刮性和透明度而言具有优异的特性。此外,其具有高度可加工性,因而更不易于卷曲和破裂。因此,该硬涂膜可有效地应用于移动器件、显示器件和仪器等的前面板或显示面板。
附图说明
图1至4为示出制备本发明实施方案的硬涂膜的方法的示意性剖面图。
最佳实施方式
根据本发明的一方面,其提供了制备硬涂膜的方法,其包括以下步骤:将第一硬涂层组合物施加至支撑基板的一侧,所述第一硬涂层组合物包含第一粘合剂、第一无机颗粒和第一光引发剂;通过用具有第一波长的紫外线照射施加有第一涂层组合物的支撑基板的一侧,直至第一粘合剂的一部分交联,以实施第一光固化;将第二硬涂层组合物施加至支撑基板的另一侧,所述第二硬涂层组合物包含第二粘合剂、第二无机颗粒和第二光引发剂;并且通过用具有第一波长和比第一波长更长的第二波长的紫外线照射施加有第二涂层组合物的支撑基板的另一侧,以实施第二光固化。
在本发明中,术语“第一”、“第二”等用于描述各种成分,仅用于成分彼此区分的目的。
此外,本说明书中使用的术语仅用于说明本发明,而不旨在限制本发明。单数包括复数,只要其在本文中彼此明显不同。在本说明书中,术语“包括(include)”、“包含(comprise)”、“具有(have)”等指明特征、步骤、成分及其结合的存在,并且应理解并未事先排除一种或多种其他特征、步骤、成分及其结合的存在或添加。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株式会社LG化学,未经株式会社LG化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80040617.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预浸料坯及碳纤维增强复合材料
- 下一篇:聚酰亚胺前体和聚酰亚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