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蓄热材料用组合物在审
申请号: | 201380042198.3 | 申请日: | 2013-08-09 |
公开(公告)号: | CN104520403A | 公开(公告)日: | 2015-04-15 |
发明(设计)人: | 鼎健太郎;小宫山晋;森田理夫 | 申请(专利权)人: | JSR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C09K5/06 | 分类号: | C09K5/06;C08K5/01;C08L53/00;F28D20/00 |
代理公司: | 北京集佳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27 | 代理人: | 左嘉勋;顾晋伟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蓄热 材料 组合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蓄热材料用组合物。详细而言,涉及利用与直链饱和烃化合物的相变相伴随的潜热的蓄热材料用组合物,该蓄热材料用组合物可通过选择构成成分和调整使用比例而任意设定相变温度,且潜热量大。
背景技术
蓄热材料是指含有与物质单相中的温度变化相伴随的能量(热容或显热)或者与物质的相变相伴随的能量(潜热)大的物质(蓄热介质)的材料,是指能够随时释放蓄积于该蓄热介质的热的材料。蓄热材料例如以凝胶状、乳液状、胶囊状等各种形态,在水等热传输介质的存在下或非存在下,例如用于热泵;建筑物、房屋、地下街等的空调用途;汽车等的空调、收集器用途;IC芯片等电子部件的防升温用途;衣服的纤维、生鲜食品或脏器运输容器的保冷用途;道路、桥梁等的结构材料的恒温用途;曲面镜的防雾用途;冰箱等家电用品的冷却·恒温用途;作为生活用品的保冷材料、电路用途等各种领域。
以往,常见的是使用水作为蓄热介质的蓄热材料。但是,使用水作为蓄热介质时,大多仅利用显热。因此,为了得到更大的蓄热效果,除利用显热以外还利用与相变相伴随的潜热的蓄热材料受到关注。
作为可利用潜热的蓄热介质,已知有石蜡化合物(饱和烃化合物)。石蜡化合物很多属于消防法上的危险物第4类,操作时需要格外注意,还需要防止泄漏的对策。
本申请的申请人提出了使用石蜡化合物和作为粘结剂成分的特定的氢化二烯系共聚物作为不使用坚固·昂贵的容器就能够防止石蜡化合物泄漏的蓄热材料的技术(国际公开第2011/078340号)。根据该技术,即使超过所使用的石蜡化合物的最高结晶转变温度(Tmax,多数情况下相当于熔解峰温度或熔点),也不会出现相分离和石蜡化合物的渗出,而且成型加工时显示出良好的流动性,并且固化后的形状保持性良好,是优异的技术。然而,在该技术中,要选择蓄热材料的相变温度,只有依赖于石蜡化合物的种类的选择。这里,例如在碳原子数25以下左右的范围内,石蜡化合物的碳原子数每增加1个则熔点间断地或阶段性地上升。因此,利用石蜡化合物的蓄热材料的相变温度也只能阶段性地选择,因此,无法满足中间的相变温度的要求。
对此,提出了在石蜡化合物中混合凝固点降低剂而制造出中间的相变温度的技术。根据该技术,可通过石蜡化合物和凝固点降低剂的选择以及使用比例的变量而制造出任意的相变温度,但会使蓄热量受损。
因此,能够制造出中间的相变温度并且蓄热量大的蓄热材料仍为未知。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情况而完成的,其目的是提供能够维持充分的潜热量而且能够任意设定相变温度的蓄热材料用组合物。
根据本发明,本发明的上述目的和优点可由如下的蓄热材料用组合物实现,该蓄热材料用组合物含有:
碳原子数为2n的直链饱和烃化合物(A),
碳原子数为2n+m的直链饱和烃化合物(B),以及
分子量为50~300、溶解度参数为5~8.5(cal/cm3)0.5且利用差式扫描量热仪测定的熔点比上述直链饱和烃化合物(B)的熔点低30℃以上的有机化合物(C),
其中,上述n是选自4以上的自然数中的1个数,直链饱和烃化合物(A)中的n与直链饱和烃化合物(B)中的n是相同的数,
m为-3、-1、+1或+3,而且
上述直链饱和烃化合物(A)的含量MA与上述直链饱和烃化合物(B)的含量MB的质量比MA:MB为99:1~80:20。
上述蓄热材料用组合物优选进一步含有粘结剂成分(D)。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的蓄热材料用组合物含有:碳原子数为2n的直链饱和烃化合物(A),碳原子数为2n+m的直链饱和烃化合物(B),以及特定的有机化合物(C)。而且优选进一步含有粘结剂成分(D)。
上述中,n是选自4以上的自然数中的1个数,
直链饱和烃化合物(A)中的n与直链饱和烃化合物(B)中的n为相同的值,
m为-3、-1、+1或+3。
<直链饱和烃化合物(A)>
本发明中的n是选自4以上的自然数中的1个数,直链饱和烃化合物(A)的碳原子数为2n。通过使用这样的直链饱和烃化合物(A),能够进一步增大本发明的蓄热材料用组合物的潜热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JSR株式会社;,未经JSR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80042198.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