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车辆用热量管理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1380045493.4 | 申请日: | 2013-08-23 |
公开(公告)号: | CN104602943B | 公开(公告)日: | 2017-05-03 |
发明(设计)人: | 榎本宪彦;梯伸治;西川道夫;牧原正径;桑山和利;加藤吉毅;杉村贤吾 | 申请(专利权)人: | 株式会社电装 |
主分类号: | B60K11/02 | 分类号: | B60K11/02;B60H1/08;B60K6/22;B60L3/00 |
代理公司: | 中科专利商标代理有限责任公司11021 | 代理人: | 刘建 |
地址: | 日本国*** | 国省代码: | 暂无信息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车辆 热量 管理 系统 | ||
本申请基于2012年8月28日申请的日本特许出愿2012-187153及2013年7月3日申请的日本特许出愿2013-139568主张优先权,并作为参考将其公开内容引入本申请。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在车辆中使用的热量管理系统。
背景技术
以往,在专利文献1中记载有一种热量管理系统,该热量管理系统具备:与蓄电池系统进行热交换的第一冷却材料环路;至少与一个传动系统组件进行热交换的第二冷却材料环路;对两个冷却材料环路并联地动作的第一模式和两个冷却材料环路串联地动作的第二模式进行切换的阀。
在该以往技术中,第一冷却材料环路具备第一冷却材料储存器,第二冷却材料环路具备第二冷却材料储存器,第一冷却材料储存器及第二冷却材料储存器组合为单一的双环路储存器。
在组合为单一的双环路储存器的冷却材料储存器中形成有将第一、第二冷却材料储存器的腔室彼此连通的冷却材料通路,冷却材料能够在第一冷却材料储存器与第二冷却材料储存器之间流通。
在先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1-255879号公报
发明内容
根据本申请发明人的研究,在两个冷却材料环路并联地动作的第一模式中,在各个冷却材料环路的泵输出存在差异的情况下,存在阀的内部产生冷却材料泄漏的可能性。当阀的内部产生冷却材料泄漏时,从泵输出较 大且压力较高的冷却材料环路向泵输出较小且压力较低的冷却材料环路持续流动微少量的冷却材料。
两个冷却材料环路由于形成为不从外部供给冷却材料的闭合的回路,因此,若从高压侧冷却材料环路向低压侧的冷却材料环路持续流动微少量的冷却材料,则高压侧的冷却材料环路的液量持续减少,低压侧的冷却材料环路的液量逐渐增加,储存箱内的低压侧的腔室的冷却材料的水位持续上升,液面抬高。
不久,当低压侧的腔室的冷却材料的液面到达冷却材料通路的水平时,低压侧的腔室的冷却材料通过冷却材料通路向高压侧的腔室流入。由此,在储存箱与阀之间形成局部的环状回路,因此,导致泵动力、压缩机动力被浪费地消耗。
而且,上述以往技术只不过是将两个冷却材料环路串联·并联地切换,不能相对于温度调整对象设备任意地切换流通不同的温度带的热介质。因此,难以根据状况将温度调整对象设备调整为适当的温度。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点做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能切换向温度调整对象设备循环的热介质且能抑制因储存箱而形成局部的环状回路的车辆用热量管理系统。
另外,本发明的目的还在于,在选择性地使多个流路彼此连通而形成多个热介质回路的车辆用热量管理系统中能将热介质回路的压力维持在规定范围内。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车辆用热量管理系统具备第一泵及第二泵、温度调整对象设备、热交换器、多个流路、第一切换部、第二切换部及储存箱。第一泵及第二泵吸入并喷出液体的热介质。温度调整对象设备通过热介质而被调整温度。热交换器与热介质进行热交换。多个流路是供热介质流通的流路,包括配置有第一泵的第一泵配置流路、配置有第二泵的第二泵配置流路、以及配置有温度调整对象设备及热交换器中的至少一个设备的设备配置流路。多个流路的一端侧与第一切换部连接,第一切换部使多个流路彼此选择性地连通。多个流路的另一端侧与第二切换部连接,该第二切换部使多个流路彼此选择性地连通。储存箱储存热介质。
第一切换部及第二切换部以使多个流路中的至少一个流路与第一泵 配置流路连通而形成第一热介质回路、多个流路中的至少一个其他流路与第二泵配置流路连通而形成第二热介质回路的方式进行动作。储存箱构成为使所储存的热介质的液面的压力成为规定压力,并且仅与多个流路中的一个流路连接。
据此,通过第一切换部及第二切换部切换多个流路彼此的连通状态,而能切换向温度调整对象设备循环的热介质。
而且,储存箱仅与多个流路中的一个流路连接,因此,能抑制因储存箱形成局部的环状回路。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株式会社电装,未经株式会社电装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80045493.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蓄电装置
- 下一篇:混合动力车辆用驱动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