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车身前部结构有效
申请号: | 201380046804.9 | 申请日: | 2013-09-03 |
公开(公告)号: | CN104619577A | 公开(公告)日: | 2015-05-13 |
发明(设计)人: | 村司真生;桥本将太 | 申请(专利权)人: |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B62D25/20 | 分类号: | B62D25/20 |
代理公司: | 北京金信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25 | 代理人: | 黄威;苏萌萌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车身 前部 结构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车身前部结构。
背景技术
一直以来,提出有一种如下的结构,即,在前侧面构件的侧部处,将朝向车身前方外侧延伸的加强构件设置于与碰撞盒的后端部相比靠车身后方侧的车身前部结构(例如,参照日本特开平7-187003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课题
但是,在与前侧面构件相比靠车辆宽度方向外侧处发生了前面碰撞(微小重叠碰撞)的情况下,为了抑制车辆的变形,而希望对于该车辆高效地产生横向力(在车辆宽度方向上朝向与碰撞侧相反一侧的力)。
因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获得一种在微小重叠碰撞时,能够对于车辆而高效地产生横向力的车身前部结构。
用于解决课题的方法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所涉及的第一方式的车身前部结构具备:前侧面构件,其沿着车身前后方向而被配置于车身前部中的车辆宽度方向外侧;突起部件,其以如下方式被设置于所述前侧面构件的外侧壁上,即,与该外侧壁相比向车辆宽度方向外侧突出,且在俯视观察时所述突起部件的后端部与动力单元的车身前方侧端部相比位于车身后方侧,其中,所述动力单元被配置于所述前侧面构件的车辆宽度方向内侧。
根据本发明所涉及的第一方式,在前侧面构件的外侧壁上以如下方式设置有突起部件,即,与该外侧壁相比向车辆宽度方向外侧突出,且在俯视观察时所述突起部件的后端部与动力单元的车身前方侧端部相比位于车身后方侧,其中,所述动力单元被配置于前侧面构件的车辆宽度方向内侧。因此,在与前侧面构件相比靠车辆宽度方向外侧处发生与障碍物碰撞(微小重叠碰撞)的情况下,突起部件将随着车辆的前进而与障碍物碰撞,从而经由前侧面构件而将该碰撞载荷的一部分传递到动力单元上。因此,能够对于车辆而高效地产生横向力。
此外,本发明所涉及的第二方式的车身前部结构为,在第一方式的车身前部结构中,所述突起部件的前端部与碰撞盒相比位于车身后方侧,所述碰撞盒被设置于所述前侧面构件的前端部上。
根据本发明所涉及的第二方式,所述突起部件的前端部与被设置于所述前侧面构件的前端部上的碰撞盒相比位于车身后方侧。因此,在完全重叠碰撞时或偏心碰撞时,突起部件将不会妨碍由碰撞盒实施的能量吸收。另外,在此处所提及的“与碰撞盒相比靠车身后方侧”中,也包括碰撞盒的后端部的位置与突起部件的前端部的位置在车身前后方向上大致一致的情况。
此外,本发明所涉及的第三方式的车身前部结构为,在第一方式或第二方式的车身前部结构中,所述突起部件由树脂制部件与覆盖该树脂制部件的金属制部件构成。
根据本发明所涉及的第三方式,所述突起部件由树脂制部件与覆盖该树脂制部件的金属制部件构成。因此,与突起部件仅由树脂制部件构成的情况相比,能够抑制突起部件的局部崩溃,并能够抑制由突起部件造成的载荷传递效率的下降。
此外,本发明所涉及的第四方式的车身前部结构为,在第三方式的车身前部结构中,在所述树脂制部件与所述前侧面构件之间形成有空隙部。
根据本发明所涉及的第四方式,在所述树脂制部件与所述前侧面构件之间形成有空隙部。因此,在完全重叠碰撞时或偏心碰撞时,能够通过该空隙部来抑制妨碍前侧面构件的轴向压缩变形的情况。
此外,本发明所涉及的第五方式的车身前部结构为,在第一至第四方式中的任意一种方式的车身前部结构中,还具备载荷传递部件,所述载荷传递部件被设置于所述动力单元的车身后方侧处的侧部上、或被设置于在车辆宽度方向上与该侧部对置的所述前侧面构件的内侧壁上。
根据本发明所涉及的第五方式,在动力单元的车身后方侧的侧部上、或在车辆宽度方向上与该侧部对置的前侧面构件的内侧壁上,设置有载荷传递部件。因此,在发生微小重叠碰撞时,从突起部件向动力单元被传递的碰撞载荷的一部分,将通过载荷传递部件而高效地向碰撞相反侧的前侧面构件传递。
此外,本发明所涉及的第六方式的车身前部结构为,在第一至第五方式中的任意一种方式的车身前部结构中,所述突起部件在俯视观察时被形成为,以车辆宽度方向外侧为顶点的大致三角形形状。
根据本发明所涉及的第六方式,所述突起部件在俯视观察时被形成为,以车辆宽度方向外侧为顶点的大致三角形形状。即,在该突起部件上,在俯视观察时,形成有相对于车辆宽度方向而倾斜的倾斜面。因此,在突起部件与障碍物发生碰撞时,能够通过倾斜面而高效地获得向车辆宽度方向上的分力。
发明效果
如上文所说明的那样,根据本发明所涉及的第一方式,能够在微小重叠碰撞时对于车辆而高效地产生横向力。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未经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80046804.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