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发动机起动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380048709.2 | 申请日: | 2013-04-09 |
公开(公告)号: | CN104662286B | 公开(公告)日: | 2017-11-28 |
发明(设计)人: | 铃木顺;石塚诚;佐藤宏贵;山下明彦;武田裕一 | 申请(专利权)人: |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F02P9/00 | 分类号: | F02P9/00;F02N3/04;F02N11/08 |
代理公司: | 北京市柳沈律师事务所11105 | 代理人: | 郭定辉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暂无信息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发动机 起动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安装在两轮机动车等车辆上的发动机的起动装置,特别涉及在具有起动机或基于脚蹬操作的转动曲柄(cranking)装置的起动装置中,能够进行高效的发动机起动的发动机起动装置。
背景技术
在两轮机动车中电池耗尽的情况下,不能从电池提供发动机起动点火所需要的电源。已知在这时,踏下脚蹬踏板,使曲柄(crank)轴旋转而通过转动曲柄装置进行发电,通过将该电源提供给点火系统,使点火系统工作而进行发动机起动的脚蹬起动系统。在发动机起动时,在消耗的电力中,点火线圈和点火电容器中消耗的电力较大。
因此,在脚蹬起动系统中,在蹬力弱的用户进行了脚蹬操作的情况下,发动机的转动曲柄速度低,在不能达到发动机的正常爆发的情况下,由于发电产生的电荷每次被放电,所以虽然脚蹬了很多次,但起动点火所需要的电荷仍不足,产生发动机不能起动的现象。
因此,例如专利文献1所示的那样,公开了一种发动机起动装置,在脚蹬起动时,在接通点火开关前进行脚蹬操作,将电荷存储在起动用电容器中,之后,通过接通点火开关后再次进行脚蹬操作,在一次脚蹬操作使发动机起动。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7-120377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但是,按照上述的技术,在基于脚蹬操作的转动曲柄之前是否预先在起动用电容器中存储电荷依赖于驾驶员的点火开关操作。因此,需要驾驶员十分熟悉使用方法。而且,在尽管判断为通过一次脚蹬操作可以使发动机起动,但实际上转动曲柄速度低而不能起动的情况、或者相反,尽管通过一次脚蹬操作已可以使发动机起动,但判断为转动曲柄速度低而进行预先在起动用电容器中存储电荷的操作的情况等,成为进行原本不需要的操作,希望更有效的发动机起动方法。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情况而提出的,目的是提供可以排除不必要的脚蹬操作,进行可靠并且高效的发动机起动的发动机起动装置。
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技术方案1提供发动机起动装置,包括:构成发动机的曲柄轴(11);与该曲柄轴(11)的旋转同步旋转的发电机(2);利用来自该发电机(2)的电力溅射火花的火花塞(12);对该火花塞(12)提供高电压的点火线圈(5);为了使所述发动机起动而使所述曲柄轴(11)旋转的转动曲柄装置;进行对所述火花塞(12)施加的电压的导通、截止控制的开关装置(晶体管63);以及控制所述开关装置的CPU(64),其特征在于,
所述发动机起动装置还包括:相对于所述点火线圈(5)与所述发电机(2)并联连接的蓄电电容器(62),
所述CPU(64)检测所述蓄电电容器(62)和所述点火线圈(5)之间的监视电压,并且仅在所述监视电压为规定电压以上时,使所述开关装置(63)成为导通状态。
技术方案2提供发动机起动装置,包括:构成发动机的曲柄轴(11);与该曲柄轴(11)的旋转同步旋转的发电机(2);利用来自该发电机(2)的电力溅射火花的火花塞(12);对该火花塞(12)提供高电压的点火线圈(5);为了使所述发动机起动而使所述曲柄轴(11)旋转的转动曲柄装置;进行对所述火花塞(12)施加的电压的导通、截止控制的开关装置(可控硅72);以及控制所述开关装置的CPU(64),其特征在于,
所述发动机起动装置还包括:
相对于所述点火线圈(5)与所述发电机(2)并联连接的蓄电电容器(62);以及
在所述蓄电电容器(62)上连接点火高电压产生电路(69),并且连接在所述点火高电压产生电路(69)和所述点火线圈(5)之间的点火电容器(70),
所述CPU(64)检测所述点火电容器(70)和所述开关装置(可控硅72)之间的监视电压,并且仅在所述监视电压为规定电压以上时,使所述开关装置(可控硅72)成为导通状态。
技术方案3的特征是,在技术方案1或2所述的发动机起动装置中,在所述蓄电电容器(62)和所述发电机(2)之间,配置用于截断从所述蓄电电容器(62)侧至所述发电机(2)侧的电流的二极管(61)。
技术方案4的特征是,在技术方案3所述的发动机起动装置中,还包括将由所述发电机(2)发电的电力进行蓄电的电池(4),所述电池(4)被配置在比所述二极管(61)更上游侧。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未经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80048709.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