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感应加热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380051778.9 | 申请日: | 2013-10-04 |
公开(公告)号: | CN104685964A | 公开(公告)日: | 2015-06-03 |
发明(设计)人: | 井黑俊太郎;伊藤嘉英;梅谷和弘;竹内聪 | 申请(专利权)人: | 株式会社电装 |
主分类号: | H05B6/02 | 分类号: | H05B6/02;H05B6/10 |
代理公司: | 中国专利代理(香港)有限公司 72001 | 代理人: | 闫小龙;陈岚 |
地址: | 日本爱知***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感应 加热 装置 | ||
1.一种感应加热装置(101~107),能够将具有导电性并且具有厚度方向的板状的加热对象物(60、70、80)利用在该加热对象物的内部产生的感应电流进行加热,其特征在于,具备:
线圈(20、25),卷装于核心,并且被从电源供给交流电流而产生磁通量;
核心(10),由能够传播所述磁通量的磁性材料形成,具有磁极性相反的一对以上的磁极(15、16、51、52、53、54、56、571、572),将该一对以上的磁极按每对以夹着所述加热对象物的板厚度方向的两面的方式配置在该两面各自的宽度方向的中央部;
第一磁通量控制要素,在所述加热对象物的两面的至少一个上,对从所述磁极产生的所述磁通量沿着该至少一个面从所述中央部离开并朝向该面的宽度方向的两端部( 61、69、71、79、81、89)的磁通量的传播进行截断或者抑制;以及
第二磁通量控制要素(41、42、43、44、471、472),配置在所述加热对象物的所述宽度方向的所述两端部的至少一个端部的附近,并且,聚集在该端部并对所述磁通量的量进行缓和。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感应加热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磁通量控制要素由在所述加热对象物的所述两面(601、602)的至少一个面侧与所述磁极相邻并沿着该面设置并且将朝向沿着该面从所述磁极离开的方向的磁通量截断的导体(311~314、321~324、331~336、341~346、371、372)构成,
所述第二磁通量控制要素由利用磁性材料形成并且对于所述加热对象物的所述端部(61、69、71、79、81、89)的至少一个,以在从所述宽度方向的所述中央部( 65、75、85)离开的方向沿着所述端部并且在厚度方向跨过所述加热对象物的方式设置的侧面磁性体(41、42、43、44、471、472)构成。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感应加热装置(101~106),其特征在于,
一对以上的所述磁极(15、16、51、52、53、54、56)在其间夹着所述加热对象物的所述两面的方向成对配置,
所述侧面磁性体对从所述加热对象物的一个所述面侧绕着所述端部流向另一个所述面侧的磁通量进行引导。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感应加热装置,其特征在于,
以在所述加热对象物的宽度方向上与所述磁极的两侧相邻的方式设置有多个所述导体(311~314、321~324、331~336、341~346),
对于所述加热对象物的两端的所述端部设置有多个所述侧面磁性体。
5.如权利要求3或4所述的感应加热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侧面磁性体(41、42、43、44)与相邻的所述导体抵接。
6.如权利要求3~5的任意一项所述的感应加热装置(102~106),其特征在于,
所述磁极(51、52)以前端(511、522)比所述导体更接近所述加热对象物的所述面的方式设置,并且以前端尖的方式形成。
7.如权利要求3~6的任意一项所述的感应加热装置(103、104),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加热对象物的一个所述面侧设置有多个所述磁极(51~54),
在同一所述面侧相邻的多个所述磁极彼此以及将在所述加热对象物的所述端部被折回的表面和背面的所述面假想展开时相邻的所述磁极彼此的极性彼此相反。
8.如权利要求3~7的任意一项所述的感应加热装置(103、104),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加热对象物的一个所述面侧设置有多个所述磁极(51~54),
在同一所述面侧相邻的多个所述磁极彼此的间隔以及将在所述加热对象物的所述端部被折回的表面和背面的所述面假想展开时相邻的所述磁极彼此的间隔相同。
9.如权利要求3~8的任意一项所述的感应加热装置(105),其特征在于,
当厚度在宽度方向不均匀的所述加热对象物(70)被设置在该装置中时,所述磁极和所述加热对象物的间隙或者所述导体(351~354)和所述加热对象物的间隙以对应的位置上的所述加热对象物的厚度越大所述间隙越小的方式设定。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株式会社电装;,未经株式会社电装;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80051778.9/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元件供给单元
- 下一篇:无线通信系统、基站装置、用户终端以及无线通信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