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末端改性聚丁二烯或末端改性氢化聚丁二烯的制造方法以及含有它们的组合物在审
申请号: | 201380053403.6 | 申请日: | 2013-10-11 |
公开(公告)号: | CN104781288A | 公开(公告)日: | 2015-07-15 |
发明(设计)人: | 桥本裕辉 | 申请(专利权)人: | 日本曹达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C08F8/30 | 分类号: | C08F8/30;C08F299/00 |
代理公司: | 北京尚诚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322 | 代理人: | 龙淳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末端 改性 丁二烯 氢化 制造 方法 以及 含有 它们 组合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末端改性聚丁二烯或末端改性氢化聚丁二烯的制造方法。另外,涉及没有着色或白浊、保存稳定性优异且实质上不含有锡化合物的末端改性聚丁二烯或末端改性氢化聚丁二烯组合物。
本申请对2012年10月16日申请的日本特许申请第2012-228989号主张优先权,并在此援引其内容。
背景技术
一直以来,已知有在聚丁二烯或氢化聚丁二烯主链的末端部结合有羟基或羧基等官能团的末端改性聚丁二烯或者末端改性氢化聚丁二烯。这些末端改性聚丁二烯或者末端改性氢化聚丁二烯是通过使之固化而显示耐水·耐湿性、耐腐蚀性、电特性(高绝缘强度、低介电常数、耐电弧性)、透明性优异、具有高韧性的物性的树脂。
进而,为了提高利用紫外线或电子束的固化性,开发出经由氨酯键用丙烯酰基或甲基丙烯酰基等聚合性官能团对具有羟基等官能团的高分子的该官能团进行修饰而成的高分子低聚物,并期待其应用于新的用途中。
作为该末端改性聚丁二烯或末端改性氢化聚丁二烯(D)的制造方法,已知有使异氰酸酯化合物(A)与在聚合物末端具有羟基的聚丁二烯或氢化聚丁二烯(B)在二月桂酸二丁基锡(C)的存在下进行反应的工业的制造方法(专利文献1)。
另外,在专利文献2中,公开了替代二月桂酸二丁基锡催化剂而使用有机铋化合物或四烷氧基锆化合物作为催化剂,从而可以得到对环境更优、保存稳定性优异的组合物。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2-371101号公报
专利文献2:WO2012/039124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在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制造方法中,使用二月桂酸二丁基锡(C)催化剂使异氰酸酯化合物(A)与在聚合物末端具有羟基的聚丁二烯或氢化聚丁二烯(B)进行反应。其后,通常不进行精制而将得到的产物用于其后的用途中。
对于有机锡化合物,近年来使用限制逐渐加强。在聚丁二烯的制造中,不使用有机锡化合物的制造方法的开发也备受期待。
但是,如果不使用二月桂酸二丁基锡进行反应,则直至反应结束的时间变长,进而存在产物发生着色或白浊等问题。因此,寻求具有与锡催化剂同等或其以上的催化活性并且产物不产生着色或白浊的制造方法。
解决技术问题的手段
本发明者们进行深入研究,其结果发现:通过使用有机铝化合物和有机锌化合物(但是,不包括环烷酸锌)作为形成氨酯键的催化剂,从而不使用有机锡化合物来制造末端改性聚丁二烯或末端改性氢化聚丁二烯,从而完成了本发明。
即,本发明涉及:
(1)一种末端改性聚丁二烯或末端改性氢化聚丁二烯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末端改性聚丁二烯或末端改性氢化聚丁二烯由式(IV)表示,所述制造方法为使式(I)所表示的丙烯酸酯或甲基丙烯酸酯、式(II)所表示的二异氰酸酯化合物及式(III)所表示的在聚合物末端具有羟基的聚丁二烯或氢化聚丁二烯在选自有机铝化合物和有机锌化合物(但是,不包括环烷酸锌)中的至少1种的存在下进行反应。
(式中,R1表示氢原子或甲基,R2表示直链或具有支链的C1~C10的亚烷基、具有或不具有C1~C6的烷基作为取代基的C3~C8的环亚烷基或者它们复合而成的基团。)
(式中,R3表示直链或具有支链的C1~C10的亚烷基;具有或不具有C1~C6的烷基作为取代基的C3~C8的环亚烷基;具有或不具有卤素原子、C1~C6烷基或C1~C6烷氧基作为取代基的亚芳基;具有或不具有卤素原子、C1~C6烷基或C1~C6烷氧基作为取代基的杂亚芳基;或者它们复合而成的基团。)
(式中,PB表示使丁二烯聚合而得到的高分子链或者将该高分子链氢化而得到的高分子链,m表示1或2。)
(式中,R1、R2、R3、m及PB表示与上述相同的意思。);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日本曹达株式会社,未经日本曹达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80053403.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