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接收终端及接收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380061763.0 | 申请日: | 2013-10-03 |
公开(公告)号: | CN104823419A | 公开(公告)日: | 2015-08-05 |
发明(设计)人: | 村本卫一 | 申请(专利权)人: | 松下知识产权经营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H04L12/841 | 分类号: | H04L12/841;H04L12/28 |
代理公司: | 北京市柳沈律师事务所 11105 | 代理人: | 邸万奎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接收 终端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连接到通信网络来接收数据的接收终端及接收方法。
背景技术
近年来,非专利文献1中记载的被称为CCN(Content Centric Network:内容中心型网络)的技术受到关注。CCN是基于内容名称来管理内容的内容分发平台。
在CCN中,预先对作为分发对象的各内容、或对内容进行分割所得的各数据赋予名称。获取内容的终端发布被称为“兴趣分组(interest packet)”的分组,以指定内容名称(以下称为“内容名”)而请求发送内容。
发行了内容的终端接收兴趣分组后,向作为兴趣分组发送方的终端发送与该兴趣分组所指定的内容名对应的内容。由此,各终端即使不知道内容的位置,也能够基于内容名获取内容。以下,作为内容发行方的终端被称为“发送终端”,发送兴趣分组并尝试接收内容数据的终端被称为“接收终端”。
CCN的优点之一在于能够从先前进行了内容转发的路由器获取内容。在CCN中,各路由器会缓存(一定时间内保存)从发送终端向接收终端转发的内容。并且,各路由器在缓存有接收到的兴趣分组所指定的内容的情况下,向接收终端发送该内容。由此,CCN能够不重新进行从发送终端到相关路由器为止的内容转发而向接收终端发送内容。
能够以上述那样高效地分发内容的CCN,目前被期望应用于互联网等公共通信网络。
然而,以互联网为代表的公共通信网络大多是尽力型通信网络。因此,在尽力型通信网络中,有可能会因通信网络的拥塞或传输中的数据损坏等,导致兴趣分组或数据分组的接收数据缺失(分组丢失、分组掉落)。
因此,在专利文献1中记载了对兴趣分组进行重发的技术。即使在发生了分组丢失的情况下,兴趣分组的重发也能够之后接收数据,从而能够提高数据分发的可靠性。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美国专利申请公开第2009/0285209号说明书
非专利文献
非专利文献1:V.Jacobson,D.K.Smetters,J.D.Thornton,M.F.Plass,N.H.Briggs,R.L.Braynard(PARC),″Networking Named Content″,Italy,CoNEXT2009,December,2009.
非专利文献2:Lan Wang.A K M MahmudulHoque,Cheng Yi,Adam Alyyan and Beichuan Zhang,“OSPFN:An OSPF Based Routing Protocol for Named Data Networking″,July 25,2012.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然而,在从兴趣分组的发送到重发为止的时间(以下称为“超时时间”)过长的情况下,兴趣分组的重发延迟,无法高速地接收作为目标的数据。另一方面,在超时时间过短的情况下,多余兴趣分组的重发频度升高,导致对网络的负载增大。
即,以往技术在从应用了CCN的尽力型网络接收数据的情况下,难以兼顾高速地接收数据和减轻网络负载。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即使在从应用了CCN的尽力型网络接收数据的情况下,也能够兼顾高速地接收数据和减轻网络负载。
解决问题的方案
本发明的接收终端包括:接收协议栈单元,连接到通信网络;发布管理单元,对于所述通信网络发送请求回复数据的分组即数据请求分组;以及H-RTT测量单元,确定直到重发所述数据请求分组为止的超时时间,并根据确定的所述超时时间,重发所述数据请求分组直到所述接收协议栈单元接收所述数据为止,所述接收协议栈单元通过多个通信接口连接到所述通信网络,所述发布管理单元从所述多个通信接口分别发送所述数据请求分组,所述H-RTT测量单元对每个所述通信接口,测量所述接口和持有所述数据的节点即数据持有节点之间的RTT,并基于测量出的RTT,对每个所述通信接口确定所述超时时间。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松下知识产权经营株式会社,未经松下知识产权经营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80061763.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