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在支持超高频带的无线接入系统中产生同步信号的方法和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380063611.4 | 申请日: | 2013-11-05 |
公开(公告)号: | CN105009655B | 公开(公告)日: | 2019-12-03 |
发明(设计)人: | 金镇玟;金起台;高贤秀;郑载薰 | 申请(专利权)人: | LG电子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H04W56/00 | 分类号: | H04W56/00 |
代理公司: | 11219 中原信达知识产权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 代理人: | 夏凯;谢丽娜<国际申请>=PCT/KR2 |
地址: | 韩国*** | 国省代码: | 韩国;KR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支持 超高 频带 无线 接入 系统 产生 同步 信号 方法 装置 | ||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新定义要在超高频带中使用的同步信号并且通过使用该同步信号获取下行链路同步的方法以及用于支持该方法的装置。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通过其e节点B(eNB)在支持超频带的无线接入系统中发送用于补偿载波频率偏移的同步信号的方法,能够包括下述步骤:生成具有第一重复特性的第一重复同步信号;生成具有第二重复特性的第二重复同步信号;以及在相同的子帧中发送第一重复同步信号和第二重复同步信号。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在超高频带中使用的新的同步信号的定义、使用同步信号获取下行链路同步的方法,以及在无线接入系统中支持该方法的设备。
背景技术
无线接入系统已经被广泛地部署以提供诸如语音或者数据的各种类型的通信服务。通常,无线通信系统是通过在它们之间共享可用的系统资源(带宽、发送功率等等)支持多个用户的通信的多址系统。例如,多址系统包括码分多址(CDMA)系统、频分多址(FDMA)系统、时分多址(TDMA)系统、正交频分多址(OFDMA)系统,以及单载波频分多址(SC-FDMA)系统等等。
与传统的无线接入系统相比较,超高频率无线接入系统以数个GHz到数十个GHz的中心频率操作。中心频率的超高频率特性恶化在用户设备(UE)的移动期间产生的多普勒效应或者通过UE和基站(BS)之间的振荡器误差引起的载波频率偏移(CFO)的效应。例如,多普勒效应和CFO相对于中心频率线性地增加。由UE和BS之间的振荡器误差产生的CFO以ppm(=10-6)为单位具有大的值。
为了克服在传统的蜂窝网络中的同步信号的检测遇到的CFO问题,BS向UE发送同步信道(SCH)、导频信号、和/或参考符号(RS)并且UE使用接收到的信号估计和/或校正CFO。然而,超高频率无线接入系统产生比传统蜂窝网络更大的CFO值。因此,存在对于以超高频带定义同步信号/信道并且以不同于传统网络的方式发送同步信号/信道以便于估计/校正CFO的需求。
发明内容
技术问题
被设计以解决问题的本发明的目的在此定义对于在超高频带中使用的新同步信号。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是为了提供用于在超高频带中发送同步信号以获取同步信道的各种方法。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是为了提供支持上述方法的设备。
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将会理解,本发明将实现的目的不受限于在上文已经特别地描述的目的,并且从下面详细的描述中,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将会更加清楚地理解本发明要实现的以上和其它目的。
技术方案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定义在超高频中使用的新同步信号和使用该同步信号获取下行链路同步的方法以及支持该方法的设备。
在本发明的一个方面中,在此提供一种用于在支持高频带的无线接入系统中通过基站(BS)发送同步信号以校正载波频率偏移(CFO)的方法。该方法包括:生成具有第一重复特性的第一重复同步信号;生成具有第二重复特性的第二重复同步信号;以及在相同的子帧中发送第一和第二重复同步信号。
该方法可以进一步包括发送包括指示第一重复特性的第一重复因子和指示第二重复特性的第二重复因子的消息。该消息可以进一步包括关于承载第一和第二重复同步信号的子帧的位置的信息。
在本发明的另一方面中,在此提供一种BS,该BS用于在支持高频带的无线接入系统中发送同步信号以校正CFO。BS包括发射器,和处理器,该处理器被配置成生成重复同步信号。
处理器可以被配置成生成具有第一重复特性的第一重复同步信号,生成具有第二重复特性的第二重复同步信号,并且控制发射器在相同的子帧中发送第一和第二重复同步信号。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LG电子株式会社,未经LG电子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80063611.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消息传输方法及设备
- 下一篇:接入网负载分流方法、设备及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