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定位的方法、装置及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1380065935.1 | 申请日: | 2013-01-04 |
公开(公告)号: | CN104854932B | 公开(公告)日: | 2019-11-12 |
发明(设计)人: | 肖登坤;崔杰;李红;米尔·亚瑟;朱江波 | 申请(专利权)人: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4W64/00 | 分类号: | H04W64/00 |
代理公司: | 北京中博世达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11274 | 代理人: | 申健 |
地址: | 518129 广东***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定位 方法 装置 系统 | ||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定位的方法、装置及系统,涉及通信领域,用于提高定位的精度。所述方法,包括:服务器确定定位测量参数,并生成携带有所述定位测量参数的测量配置信息;所述定位测量参数是服务器要求终端测量的、且用于定位终端的参数;所述服务器通过基站向终端发送所述测量配置信息;所述服务器通过所述基站接收所述终端返回的配置响应信息;所述配置响应信息中携带有定位响应参数;所述定位响应参数是所述终端测量的所述定位测量参数的测量结果;所述服务器根据所述配置响应信息中携带的所述定位响应参数对所述终端进行定位。本发明适用于对终端进行定位的场景。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通信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定位的方法、装置及系统。
背景技术
在现有技术中,蜂窝移动通信中常用的定位方式是CID(Cell Identification,基站小区号)定位。CID定位是根据UE所处的基站的ID(Identification,小区号)来表征UE的地理位置。根据蜂窝网中基站的ID,网络侧可以获知是哪一个基站以及此基站的地理信息,从而可以确定UE所处的地理位置。
通过CID定位方式可以实现对UE进行定位。但是此种定位方式只是根据UE的服务基站的ID进行定位,定位的精度较低。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实施例提供一种定位的方法、装置及系统,用于提高定位的精度。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实施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第一方面,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定位的方法,包括:服务器确定定位测量参数,并生成携带有所述定位测量参数的测量配置信息;所述定位测量参数是服务器要求终端测量的、且用于定位终端的参数;所述定位测量参数包括以下参数或参数组合中的至少一个:终端的预编码矩阵指示符PMI/秩指示RI特征和多径数,终端测得的切换失败率,终端测得的无线链路失败率,终端的信干噪比,以及终端所受到的强干扰小区数;所述服务器通过基站向终端发送所述测量配置信息;所述服务器通过所述基站接收所述终端返回的配置响应信息;所述配置响应信息中携带有定位响应参数;所述定位响应参数是所述终端测量的所述定位测量参数的测量结果;所述服务器根据所述配置响应信息中携带的所述定位响应参数对所述终端进行定位。
在第一方面的第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在所述服务器确定定位测量参数之前,还包括:所述服务器向所述基站发送用于获取终端场景信息的请求消息,并从所述基站反馈的响应消息中获取所述终端的场景信息;所述服务器确定定位测量参数包括:所述服务器根据获取的所述终端的场景信息确定定位测量参数。
结合第一方面的第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在第二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服务器根据获取的所述终端的场景信息确定定位测量参数包括以下至少一个:若所述终端的场景信息包括:载波聚合CA场景信息,则所述服务器将所述终端的信干噪比,终端所受到的强干扰小区数,以及终端的PMI/RI特征和多径数确定为定位测量参数;若所述终端的场景信息包括:联合多点传输CoMP场景信息,则所述服务器将所述终端的信干噪比,终端所受到的强干扰小区数,及终端的PMI/RI特征和多径数确定为定位测量参数;若所述终端的场景信息包括:最小的驱动测试MDT场景信息,则所述服务器将所述终端测得的切换失败率,及终端测得的无线链路失败率确定为定位测量参数。
第一方面的第二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在第三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服务器根据获取的所述终端的场景信息确定定位测量参数还包括以下至少一个:若所述终端的场景信息包括:所述CA场景信息,则所述服务器还将所述终端使用的载波数,以及终端的陀螺仪测得的相对于正北方向旋转角度确定为定位测量参数;若所述终端的场景信息包括:所述CoMP场景信息,则所述服务器还将所述终端使用的测量接入点个数和信号强度,以及终端的陀螺仪测得的相对于正北方向旋转角度确定为定位测量参数;若所述终端的场景信息包括:广域网WAN或无线高保真WiFi场景信息,则所述服务器还将所述终端探测的接入点个数及接入点标识确定为定位测量参数。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华为技术有限公司,未经华为技术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80065935.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