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线圈元件的自动去耦有效
申请号: | 201380066861.3 | 申请日: | 2013-09-24 |
公开(公告)号: | CN104871025B | 公开(公告)日: | 2018-04-27 |
发明(设计)人: | A·赖高斯基 | 申请(专利权)人: | 皇家飞利浦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1R33/36 | 分类号: | G01R33/36 |
代理公司: | 永新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72002 | 代理人: | 王英,刘炳胜 |
地址: | 荷兰艾*** | 国省代码: | 暂无信息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线圈 元件 自动 | ||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医学技术、磁共振技术,以及相关技术。本申请尤其应用于使磁共振成像(MRI)或磁共振光谱学(MRS)系统中的磁共振(MR)接收线圈去谐的布置。然而,要理解,本申请也应用于其他应用,并且不一定被限制到前述应用。
背景技术
MR设备在对患者的检查和/或处置期间施加通过检查区域的主磁场。该强场,通常被表示为B0,作用为使要被检查的患者内的身体组织的核自旋对齐。在一些MR设备中,B0场水平地取向,并且在其他MR设备中其垂直地取向。在水平地取向和垂直地取向的两种系统中,通过相对强的正交射频(RF)场(通常被表示为B1)在对齐的核自旋中激励磁共振。B1场引起对齐的核自旋倾斜到正交于静态磁场B0的平面中。随着核自旋弛豫,自旋慢慢回到与B0场对齐,发出相对弱的RF磁共振信号。该共振被调谐到特定共振频率的RF线圈探测到。这些共振信号被传递到处理装置,以将信号重建成图像表示,或得到谱学信息。通常,所发射的RF磁共振信号比接收到的由RF接收线圈检测到的由弛豫的核自旋生成的磁共振信号大出几个数量级。
为了维持患者安全并保护敏感的接收器装置,通过设计或通过在制作过程期间小心补偿互耦,而对线圈元件去耦。然而,在MRI中,与完美去耦的RF接收线圈元件相比,RF线圈元件之间的互耦导致图像质量的劣化。另外,在柔性或可调节RF线圈阵列中,线圈元件之间的互耦可能因不同患者而变化。例如,在乳房线圈中,两个侧边线圈元件能够朝向或远离中心线圈元件移动。在移动这些线圈元件时,线圈元件之间的互感或耦合被改变。因此合乎期望的是拥有在逐患者的基础上去耦线圈元件的能力。
发明内容
本申请提供一种新的且改进的使MRI系统中的磁共振成像(MRI)线圈去谐的布置,其克服了上述问题以及其他问题。
根据一个方面,提供一种磁共振系统。所述磁共振系统包括磁体,所述磁体在检查区域中生成静态磁场。RF发射器和RF发射线圈以激励并操纵所述检查区域中的共振的磁频率生成RF脉冲。至少一个RF接收线圈组件包括被配置为采集来自所述检查区域的磁共振数据的多个RF接收线圈元件。至少一个RF接收器被连接到所述至少一个RF线圈组件。去耦电路被设置在邻近的RF接收线圈元件之间,以使所述邻近的RF接收线圈元件自动去耦。扫描控制器被配置为控制所述RF发射器和RF接收器。
根据另一方面,提供一种用于对线圈元件的自动去耦的系统。所述系统包括:被配置为采集来自磁共振系统的磁共振数据的第一线圈元件和第二线圈元件,以及被设置在邻近的RF接收线圈元件之间以使所述邻近的RF接收线圈元件自动去耦的去耦电路。
根据另一方面,提供一种用于对线圈元件的自动去耦的方法。所述方法包括:将第一信号注入到第一线圈元件中,测量从所述第一线圈元件被耦合到第二线圈元件中的信号,以及调节去耦电路以使所述第一与第二线圈元件之间的耦合最小化。
根据另一方面,到所述第一RF接收线圈元件的所述输入信号是由RF注入探头、高电阻网络、以及高电抗网络中的至少一个提供的。
一个优点在于增加的患者和器械安全性。
另一优点在于在不同患者的基础上去耦线圈元件的能力。
另一优点在于调节对任意类型的线圈元件的去耦的能力。
另一优点在于基于交互式测量自动地电感耦合/去耦。
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阅读并理解了下面的详细描述后,将认识到本发明还要另外的优点。
附图说明
本发明可以采取各种部件和各部件的布置以及各个步骤和各步骤的安排的形式。附图仅是出于图示优选的实施例的目的,并且不应被解释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图1是根据本申请的磁共振成像系统的示意性图示。
图2是根据本申请的RF接收线圈组件的示意图。
图3是根据本申请的RF接收线圈组件的另一实施例的示意图。
图4是根据本申请的RF接收线圈组件的另一实施例的示意图。
图5是根据本申请的RF接收线圈组件的另一实施例的示意图。
图6是根据本申请的各方面的对线圈元件自动去耦的方法的框图。
具体实施方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皇家飞利浦有限公司,未经皇家飞利浦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80066861.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