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血管闭合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1380067532.0 | 申请日: | 2013-12-13 |
公开(公告)号: | CN105050510B | 公开(公告)日: | 2019-01-08 |
发明(设计)人: | E-D.哈伦;S.阿克曼恩 | 申请(专利权)人: | 沃斯特拉医疗器械股份公司 |
主分类号: | A61B17/12 | 分类号: | A61B17/12;A61F13/02;A61B17/00 |
代理公司: | 中国专利代理(香港)有限公司 72001 | 代理人: | 李晨;宣力伟 |
地址: | 瑞士*** | 国省代码: | 瑞士;CH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血管 闭合 系统 | ||
一种血管闭合系统(1),其能够被粘附至空间限定位置,用于闭合打开的血管,所述血管闭合系统具有闭合元件(2)和至少一个压力体(3),其中,所述保持带(4)由具有弹性性质的材料制成。所述至少一个压力体(3)被设计为当被放置在病人被打开的血管上时施加相对于血管的其它区域增加的压力到血管中的刺穿处。
本发明涉及一种根据权利要求1的前序部分所述的血管闭合系统。
具体地,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在继发性出血之前固定在皮肤中的穿刺点和打开血管的穿刺部位并且用于对任何溢出的血液进行永久性目视检查的血管闭合系统。同样,使用所述系统,应该可以对在血管内流动的未检查血液实现触觉和声觉控制。
本发明具体涉及一种可以粘附在空间限定位置中用于在继发性出血之前固定打开血管的血管闭合系统,其包括适用于与创口接触的至少一个压力体。
血管闭合系统就止血所需时间方面是有效的。然而,在医学应用领域中,尤其是在打开血管进行介入时,对于打开的血管仍然存在使用闭合系统的需要,这使合格的医务人员易于处理,利用该闭合系统,不仅防止了血液随后溢到身体外部的自由空间中或血液损耗,而且还防止血液通过组织(形成血肿),然而,同时,在插入和最后定位血管闭合系统之后血液在身体内至关重要的循环证明是畅通的。
大体地通常,打开血管的闭合发生,从而使得,在穿刺点和血管穿刺部位处进行介入之后,同时施加手动压力达到正确的程度。由于形成血肿的风险,所以该压力不能太低,但是由于在相应身体部位中循环受阻的风险,该压力也不能太大。
在已经止住血之后,使用绷带将机械辅助设备紧固至身体,从而使得机械辅助设备结合绷带继续提供压迫。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公开一种无并发症的血管闭合系统。
根据本发明的血管闭合系统可以按照非常容易的方式向血管管口施加压力,在每种单独的情况下,该压力可以通过张力来设置。此外,容易地提供了一种可以采用不同闭合元件几何形状的血管闭合系统。与现有技术的闭合系统相反,因此技术人员可以考虑使皮肤上的穿刺点和血管穿刺部位处于不同层面。由此提供对这些穿刺部位的完美闭合。
若需要若必要,通过暂时按压压力体的后侧,可以提供支持压迫。在离开医疗设施时,患者可以使血管闭合系统留在穿刺部位处。
优选地,设计至少一个压力体,从而使得,借由后者向区域施加相对于在血管内的穿刺部位而言减少的压力,以便在血管上测量脉搏。这样,血管闭合系统可以辅以脉搏测量传感器,该脉搏测量传感器在这发生之前可选地检测充血。透明压力体使得对穿刺点的观察不受限制。同样,通过附接血压测量装置,可以借由传感器来监测在血管内永久流动的未检查血液。
优选地,该至少一个压力体复制手指的解剖形式,以便手动地闭合在皮肤中的穿刺点或者穿刺血管的穿刺点。该类型的血管闭合系统可以按不同的方式使用。该血管闭合系统可以用作一级闭合系统,即,在介入之后立即应用血管闭合系统,或者用作二级闭合系统,在介入之后,执行手术的医生使用该闭合系统手动地同时按压在皮肤中的穿刺点和血管穿刺部位,直到已经停止血液流动。在之后,执行手术的医生对血管闭合系统进行定位,从而使得在皮肤中的穿刺点和血管穿刺部位均被覆盖。
在本发明的框架内,压力体的解剖形式对应于三根手指的复制,优选地具有中指。
在一个具体实施例中,压力体设置在保持带的纵向延伸部分中。
此外,血管闭合系统可以具有连接至闭合元件的远端的多个保持带,这些保持带具有非弹性性质。
优选地,闭合元件和保持带整体制成。此处,血管闭合系统设置有适当长的保持带。除了良好的可管理性之外,也应该实现与皮肤的充分粘附,以便能够建立止血所需的反压力。
优选地,由具有非弹性性质的材料制成的增强层分别附接至血管闭合系统的至少一个压力体设置在保持带所在区域中的一侧。借由该增强层,保持带设置有必要的非弹性性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沃斯特拉医疗器械股份公司,未经沃斯特拉医疗器械股份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80067532.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