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热交换器在审
申请号: | 201380067863.4 | 申请日: | 2013-11-19 |
公开(公告)号: | CN104884891A | 公开(公告)日: | 2015-09-02 |
发明(设计)人: | 吉冈俊;松尾伸彦;太田尚吾;赤井宽二;楮原绚人;吉田香里 | 申请(专利权)人: | 大金工业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F28F9/26 | 分类号: | F28F9/26;F28D7/00;F28F1/02 |
代理公司: | 北京三友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127 | 代理人: | 李辉;徐丹 |
地址: | 日本大阪***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热交换器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热交换器。
背景技术
以往,有一种热交换器,其由内部形成有多个制冷剂流路的多个扁平多孔管和内部供其它热介质流动的多个扁平管交替地层叠而构成。在这样的热交换器中,例如,如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7-17133号公报)公开的那样,各扁平多孔管的端部与集管连接,所述集管沿与扁平多孔管的长度方向交叉的方向延伸,各扁平多孔管的制冷剂流路为经集管的内部空间而连通的结构。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然而,在采用热交换时发生相变的制冷剂作为在扁平多孔管的制冷剂流路流动的制冷剂的情况下,有时由于在冷凝时制冷剂从气体变化成液体而使液体制冷剂积存在集管内部。此时,若集管配置成沿铅垂方向延伸,则形成于与集管连接的多个扁平多孔管中位于下部的扁平多孔管的制冷剂流路被液体制冷剂埋没。这样,存在如下问题:由于多个扁平多孔管中位于下部的扁平多孔管处的热交换量降低,因而整个热交换器的性能降低。
因此,本发明的课题在于,提供能够减少性能降低的热交换器。
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本发明的第一方面的热交换器是如下的热交换器:在热交换时发生相变的制冷剂与其它热介质之间进行热交换,其中,该热交换器具备集管、多个扁平多孔管和多个扁平管。制冷剂在集管的内部流动。扁平多孔管沿与集管的长度方向交叉的方向延伸。此外,在扁平多孔管形成有内部供制冷剂流动的多个制冷剂流路。扁平管与多个扁平多孔管交替地层叠。此外,在扁平管的内部供其它热介质流动。并且,集管被配置成沿水平方向延伸。
在本发明的第一方面的热交换器中,由于集管配置成沿水平方向延伸,因此,与同样结构的热交换器的集管配置成沿铅垂方向延伸的情况相比,即使在制冷剂冷凝时产生的液体制冷剂积存在集管内部,也能够降低所积存的液体制冷剂的液面高度。因此,能够减少一部分的扁平多孔管的制冷剂流路被液体制冷剂埋没的可能,其结果是,能够抑制扁平多孔管中的制冷剂偏流。
由此,能够抑制热交换器的性能降低。
本发明的第二方面的热交换器为:在第一方面的热交换器中,扁平多孔管被配置成沿水平方向延伸。
这里,扁平多孔管分成多个路径,并且,在配置成沿铅垂方向延伸的情况下,需要使冷凝的液体制冷剂逆着重力而上升。
因此,在本发明的第二方面的热交换器中,通过将扁平多孔管配置成沿水平方向延伸,从而无需如扁平多孔管配置成沿铅垂方向延伸的情况那样使液体制冷剂逆着重力上升,因此,相比于扁平多孔管配置成沿铅垂方向延伸,能够抑制扁平多孔管中的制冷剂的压力损失增加。
本发明的第三方面的热交换器为:在第二方面的热交换器中,形成于扁平多孔管的多个制冷剂流路被配置成沿铅垂方向排列。因此,在该热交换器中,即使制冷剂冷凝而产生液体制冷剂,由于液体制冷剂在沿铅垂方向排列的多个制冷剂流路中配置在下方的制冷剂流路中流动,因此能够抑制液体制冷剂在集管内部滞留。
本发明的第四方面的热交换器为:在第三方面的热交换器中,在扁平多孔管嵌入到集管中的状态下,在集管内部的下表面与扁平多孔管的下端之间存在间隙。因此,在该热交换器中,能够确保用于将液体制冷剂积存在集管下部的空间。
本发明的第五方面的热交换器为:在第三或第四方面的热交换器中,多个制冷剂流路中位于最下方的最下段制冷剂流路的流路截面大于位于比最下段制冷剂流路靠上方的位置的上段制冷剂流路的流路截面。因此,在该热交换器中,能够减小最下段制冷剂流路的流路阻力。由此,能够使积存在集管内的液体制冷剂顺畅地流动。
本发明的第六方面的热交换器为:在第五方面的热交换器中,在构成上段制冷剂流路的面形成有促进传热用的槽。此外,在构成最下段制冷剂流路的面未形成上述槽。因此,与在构成最下段制冷剂流路的面形成有槽的情况相比,能够减小最下段制冷剂流路的流路阻力。
本发明的第七方面的热交换器为:在第二至第六方面的任一方面的热交换器中,集管包括制冷剂的入口部分和制冷剂的出口部分。多个扁平管通过连通部连通,所述连通部包括其它热介质的入口部分和其它热介质的出口部分。此外,连通部沿集管延伸的方向延伸。并且,集管被配置成,制冷剂的出口部分侧位于比制冷剂的入口部分侧靠下方的位置。在该热交换器中,由于集管被配置成制冷剂的出口部分侧位于比制冷剂的入口部分侧靠下方的位置,因此,即使在冷凝时制冷剂从气体变化成液体,液体制冷剂也容易从出口部分流出。
由此,能够减少液体制冷剂积存进入到热交换器内的可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大金工业株式会社,未经大金工业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80067863.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