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座椅装置在审
申请号: | 201380068380.6 | 申请日: | 2013-12-26 |
公开(公告)号: | CN104870253A | 公开(公告)日: | 2015-08-26 |
发明(设计)人: | 渡边正人 | 申请(专利权)人: | 提爱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0N2/68 | 分类号: | B60N2/68;A47C7/46;A47C7/54;B60N2/22;B60N2/75 |
代理公司: | 中国专利代理(香港)有限公司 72001 | 代理人: | 朱美红;李婷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暂无信息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座椅 装置 | ||
实现可动框架的薄型化。座椅装置具备座椅靠背框架和可动框架,上述可动框架配置在座椅靠背框架的内侧,相对于该座椅靠背框架在前后方向上倾动自如。可动框架由板状部件形成。如果这样由板状部件形成,则能够比由管材构成的可动框架更加薄型。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座椅装置,特别涉及搭载在车辆中的座椅装置。
背景技术
以往,在车辆等的座椅装置中,已知有以下的座椅装置:搭载有相对于座椅靠背框架在前后方向上倾动自如的可动框架(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可动框架通常由管材形成。
专利文献1:实开昭58-93266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可是,座椅装置各部的强度提高是总是被要求的课题,在可动框架中该要求也是当然的。为了提高由管材构成的可动框架的强度,容易地想到使管材成为厚壁、再使直径变粗,但在这样的情况下,可动框架自身的厚度变大,成为促使座椅装置的大型化的一个原因。
鉴于此,本发明的课题是实现可动框架的薄型化。
为了解决以上的课题,有关技术方案1所述的发明的座椅装置的特征在于,具备:座椅靠背框架;和可动框架,上述可动框架配置在上述座椅靠背框架的内侧,相对于该座椅靠背框架在前后方向上倾动自如;上述可动框架由板状部件形成。
技术方案2所述的发明在技术方案1所述的座椅装置中,其特征在于,上述可动框架具备:左右的侧框架,上述左右的侧框架由上述板状部件构成;和连结部件,上述连结部件由上述板状部件构成,将上述左右的侧框架的上部连结。
技术方案3所述的发明在技术方案2所述的座椅装置中,其特征在于,上述左右的侧框架的上部分别朝向内侧弯曲并延伸,在该延伸的部分上连结着上述连结部件。
技术方案4所述的发明在技术方案3所述的座椅装置中,其特征在于,上述左右的侧框架的上部形成为朝向前方开放的截面コ字状,上述连结部件配置在上述左右的侧框架的上端部的截面コ字状的内侧。
技术方案5所述的发明在技术方案2~4中任一项所述的座椅装置中,其特征在于,上述连结部件的中央部为朝向前方凸的形状。
技术方案6所述的发明在技术方案2~5中任一项所述的座椅装置中,其特征在于,上述可动框架还具有左右的安装框架,上述左右的安装框架固定在上述左右的侧框架的各自的下部,相对于上述座椅靠背框架转动自如地安装,且由上述板状部件构成;上述安装框架形成为,从与上述左右的侧框架的固定部直到与上述座椅靠背框架的连结部宽度变宽。
技术方案7所述的发明在技术方案2~6中任一项所述的座椅装置中,其特征在于,上述左右的侧框架及上述连结部件在俯视时整体为朝向后方凸的弯曲形状。
技术方案8所述的发明在技术方案1~7中任一项所述的座椅装置中,其特征在于,还具备座椅垫板,上述座椅垫板与上述可动框架卡合;在上述座椅靠背框架的左右的靠背侧框架上设有垫板支承部件,上述垫板支承部件从下方支承上述座椅垫板的一部分。
技术方案9所述的发明在技术方案1所述的座椅装置中,其特征在于,具备安全带导引部托架,上述安全带导引部托架将座椅安全带的安全带导引部固定;上述座椅靠背框架具备左右的靠背侧框架及将上述左右的靠背侧框架的上部间连结的上部框架;上述安全带导引部托架安装在上述左右的靠背侧框架中的至少一方的靠背侧框架的上端部;上述上部框架由板状部件形成;在上述至少一方的靠背侧框架中的上述安全带导引部托架附近连结着上述上部框架的端部,该上部框架的端部为朝向上述安全带导引部托架宽度变宽的形状。
技术方案10所述的发明在技术方案9所述的座椅装置中,其特征在于,上述上部框架的端部直接连结在上述安全带导引部托架上。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提爱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未经提爱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80068380.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蜂鸣器输出控制装置以及蜂鸣器输出控制方法
- 下一篇:汽车用座椅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