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二氧化碳液化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380070412.6 | 申请日: | 2013-02-25 |
公开(公告)号: | CN104937358B | 公开(公告)日: | 2017-05-10 |
发明(设计)人: | 桥爪启 | 申请(专利权)人: | 三菱重工压缩机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25J1/00 | 分类号: | F25J1/00;C01B32/50;F25J3/04 |
代理公司: | 中科专利商标代理有限责任公司11021 | 代理人: | 雒运朴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暂无信息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二氧化碳 液化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使二氧化碳液化的二氧化碳液化装置。
背景技术
近年来,为了防止全球变暖等,有去除火力发电厂等的废气中含有的二氧化碳的各种技术。
例如,专利文献1中记载了在煤炭火力发电厂等中,使用氧燃烧锅炉系统提高废气中含有的二氧化碳的浓度而进行液化分离的技术。
专利文献2中记载了使用煤炭火力发电厂的废气中含有的二氧化碳通过熔融碳酸盐型燃料电池进行发电,同时利用熔融碳酸盐型燃料电池中的二氧化碳浓缩作用来浓缩废气中含有的二氧化碳并进行回收的系统。并且,专利文献2中记载了作为从废气中分离二氧化碳的方法,有化学吸收法、物理吸附法、膜分离法及低温分离法。其中,关于化学吸收法、物理吸附法、膜分离法,为了分离二氧化碳需要昂贵的吸收剂、吸附剂、高分子膜。并且,化学吸收法、物理吸附法、膜分离法的情况下,由于系统的大型化受到限制,因此被处理的废气受到限制。
关于上述的化学吸收法、物理吸附法、膜分离法,以气体回收二氧化碳。以该气体回收的二氧化碳在输送和积存时被设为高压状态。作为获得该高压状态的二氧化碳的方法,有将回收的低压气态二氧化碳以气体的状态进行升压的方法,及在气态二氧化碳升压过程中进行液化,然后通过泵对二氧化碳进行升压的方法。通常,以液体升压的能量比以气体升压的能量小很多,因此通过用泵对液化二氧化碳进行升压,能够降低能量。
但是,对上述气态二氧化碳进行液化时,需要用于冷却气态二氧化碳的较大的能量,因此期望能够使该气态二氧化碳的液化相关的能量成为低能量化。
因此,上述专利文献2中提出了设置利用燃料电池的废气的排热驱动的吸收式制冷机来实现降低气态二氧化碳的液化相关的能量的技术。
另一方面,作为去除煤气化气体内的二氧化碳的二氧化碳回收装置,有使用化学吸收法的装置。但是,化学吸收法中也需要较大的二氧化碳回收动力,因而成为难以提高系统整体效率的状况。因此,专利文献3中记载了使用液态氧及液态氮来冷却煤气化气体并对煤气化气体内的二氧化碳进行液化的技术,所述液态氧及液态氮是通过用于生成气化炉的燃烧中使用的气态氧的低温分离装置而生成的。
并且,已知在二氧化碳的液化设备中具备将包含二氧化碳和氢的合成气流分离成氢蒸气流及液态二氧化碳流的装置。这种二氧化碳的液化设备中,要求进一步减少能量消耗。因此,专利文献4中记载了在通过热交换器冷却压力增加过的合成气体并气液分离成高压氢蒸气流和液态二氧化碳的系统中,通过膨胀机使高压氢蒸气流膨胀而获得压缩机等的动力,并且使通过膨胀而温度下降的氢蒸气流和合成气流进行热交换的技术。
在先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公开2009-270753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专利公开2011-141967号公报
专利文献3:日本专利公开2010-184994号公报
专利文献4:日本专利公表2011-529434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然而,具备吹氧气化炉和锅炉的设备中,分离回收二氧化碳之后对气体的二氧化碳进行压缩而得到高压二氧化碳的设备中,使用气体压缩机对二氧化碳进行压缩。由于以气体的状态压缩二氧化碳,因此需要较大的压缩动力。
另一方面,当具有为了使二氧化碳液化所需的冷热源时,能够在将所回收的气体的二氧化碳压缩至液化压力之后,使用该冷热源进行冷却液化,通过泵以低动力将液化的二氧化碳压缩至需要的压力。因此,与上述使用气体压缩机的情况相比,能够实现低动力化。
但是,由于一般的冷却水温度较高而无法利用为使所回收的二氧化碳液化的冷热源。因此,通过泵对液态二氧化碳进行升压时,为了得到低温的冷热源,需要重新准备冷热源设备或利用现有的冷热源设备。但是,重新准备冷热源设备并制造冷热源时,需要较大的制造能量,因此难以低动力化。利用现有的冷热源设备时,通常也需要重新制造冷却二氧化碳所需的冷热源,因此需要较大的能量且难以低动力化。而且,即使能够将现有的冷热源设备中被废弃的冷热源利用为使二氧化碳液化的冷热源时,近年来也进一步要求节能化。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情况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实现低动力化的二氧化碳液化装置。
用于解决课题的方法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三菱重工压缩机有限公司,未经三菱重工压缩机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80070412.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