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充放电系统的控制方法以及充放电系统在审
申请号: | 201380075188.X | 申请日: | 2013-03-26 |
公开(公告)号: | CN105103400A | 公开(公告)日: | 2015-11-25 |
发明(设计)人: | 大久保典浩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电力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H02J7/00 | 分类号: | H02J7/00;H02J3/32 |
代理公司: | 北京银龙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43 | 代理人: | 曾贤伟;范胜杰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放电 系统 控制 方法 以及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充放电系统的控制方法以及充放电系统,该充放电系统构成为包括:具有二次电池和电池侧控制装置的电池系统、以及具有充电器侧控制装置的充放电器。
背景技术
近年来,电动汽车(EV:electricvehicle)、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PHV:Plug-inhybridvehicle)正在普及。与之相伴,开发出了对电动汽车、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以下,将两者并称为电动汽车或者EV)所具有的二次电池进行充电的充电系统。
在专利文献1中,作为电动汽车的充电系统的一例,记载了以下充电系统:电动汽车存储表示对二次电池的充电模式的充电控制程序,电动汽车的充电器在向二次电池供给充电电力之前与电动汽车进行通信,接收存储在电动汽车中的充电控制程序而存储到充电器中,按照该充电控制程序来控制充电电力。
另外,近年来不仅是对二次电池进行充电,将二次电池的能量利用于家用电力的所谓V2H(VehicletoHome,车辆到家庭)也受到关注。
在专利文献2中,作为V2H系统的一例,记载了以下系统:将具备充放电连接器的充放电器和住宅用二次电池设置于住宅侧,将具备输入部、进行AC/DC变换和DC/AC变换的电力变换器、以及车辆用二次电池的车辆用电力系统设置于电动汽车侧。在该V2H系统中,车辆用电力系统经由输入部与充放电器连接器相连接并接收来自住宅侧的电力供给。另外,在停电等非常时期,住宅用二次电池或车辆用二次电池向住宅用电气设备供给电力。
在专利文献3中,作为V2H系统的其它例,记载了如下方案:将与住宅侧的系统电力相连接的充放电器和电动汽车的二次电池通过充电浆进行连接。在该V2H系统中,将从电力系统供给的商用电力变换为高频AC,通过电磁感应将高频AC供给电动汽车侧。在电动汽车中,将高频AC变换为DC并对二次电池进行充电。然后,在从二次电池向住宅侧供给电力时,在该V2H系统中,将电力供给量限制在将二次电池的剩余容量减去要确保的电量而得的范围内。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2-157131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平11-178234号公报
专利文献3:日本特开2001-258177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可是,在通过直流对电动汽车进行充电的现状的V2H系统中,电动汽车与家用逆变器(以下称为逆变器)之间的控制按照一定的协议来进行,而该协议需要在硬件水平和软件水平一致(例如上述专利文献2、3)。
在这种状况下,电动汽车和逆变器的控制协议的变更受到限制,所以由此构成的V2H系统的变更通常并不容易,例如受限于参数的变更程度。即使通过技术进步等开发出协议不同的新电动汽车、逆变器,也难以将这些协议不同的新电动汽车、逆变器导入到现有的V2H系统。假设即使在通过更新控制软件而能够使其与新协议对应的情况下,也由于该更新需要对电动汽车和逆变器两者进行,因此其管理变得复杂,有可能无法取得两者动作的整合性而无法准确地进行控制。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情形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在构成为包括具有二次电池和电池侧控制装置的电池系统以及具有充电器侧控制装置的充放电器的充放电系统中,可靠地进行充放电控制。
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是一种充放电系统的控制方法,该充放电系统构成为包括:电池系统,其具有二次电池和电池侧控制装置;以及充放电器,其通过对上述二次电池进行放电来输出直流电力,将从交流电源供给的电力变换为直流来对上述二次电池进行充电,其特征在于,上述充放电器具备控制上述充电和上述放电的充放电侧控制装置,上述充放电侧控制装置以能够通信的方式与上述电池侧控制装置相连接,在接收到从上述电池侧控制装置发送的、用于确定充放电控制程序的确定信息的情况下,上述充放电侧控制装置以能够通信的方式与外部的服务器装置相连接,其中,上述充放电控制程序是进行上述充电控制和上述放电控制的程序,上述充放电侧控制装置从上述服务器装置获取通过上述确定信息确定的上述充放电控制程序,上述充放电侧控制装置按照获取到的上述充放电控制程序来进行上述充电和上述放电的控制。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电力株式会社,未经中国电力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80075188.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