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跨乘式车辆的车身框架结构有效
申请号: | 201380080670.2 | 申请日: | 2013-11-07 |
公开(公告)号: | CN105658512B | 公开(公告)日: | 2018-06-12 |
发明(设计)人: | 石井宏志;山本智;佐伯大辅 | 申请(专利权)人: | 川崎重工业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B62K11/04 | 分类号: | B62K11/04 |
代理公司: | 上海瀚桥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1261 | 代理人: | 曹芳玲 |
地址: | 日本兵库***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车身框架结构 跨乘式车辆 车宽方向 上侧框架 侧框架 主框架 延伸 把手 操作状态 凹入的 转向轴 插通 头管 退避 转弯 | ||
跨乘式车辆(100)的车身框架结构具备由与把手(121)连接的转向轴(105)插通的头管(2)、和从头管(2)在车宽方向上分开并向后方延伸的一对主框架(3)。主框架(3)具有从头管(2)的上部向后方延伸的上侧框架(11)、和从头管(2)的下部向后方延伸的下侧框架(12)。在上侧框架(11)与下侧框架(12)之间形成有从转弯操作状态的把手(121)端部向车宽方向内侧凹入的退避空间(53)。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如摩托车等跨乘式车辆的车身框架结构。
背景技术
如专利文献1中记载了一种跨乘式车辆,其具有从头管在车宽方向上分开并向后方延伸的主框架,在该主框架上组装燃料箱等各种部件。主框架存在连接多个杆状框架而形成格子状(trellis)的情况。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欧洲专利申请公报1382521号说明书。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然而,在上述文献举例示出的主框架中,在头管附近,为了防止与把手的干扰,导致车身框架的设计自由度降低。
因此,本发明的目的是在确保转向操作性的同时改善车身框架的设计自由度。
解决问题的手段:
根据本发明的跨乘式车辆的车身框架结构具备由与把手连接的转向轴插通的头管、和从所述头管在车宽方向上分开并向后方延伸的一对主框架;所述各主框架具有从所述头管的上部向后方延伸的上侧框架、和从所述头管的下部向后方延伸的下侧框架;在车高方向上在所述上侧框架与所述下侧框架之间形成有从转弯操作状态的把手端部向车宽方向内侧凹入的退避空间。
根据上述结构,能够防止转弯操作状态的把手及把持把手的手部与上侧框架之间相互干扰,关于上侧框架以及下侧框架各自的延伸方向,能增加可选择性。因此,在把手的上方也可以配置框架,改善车身框架的设计自由度。
也可以是所述上侧框架以比通过所述上侧框架和所述头管的连接部分且与所述转向轴的旋转轴线垂直的假想平面向上方突出的形式延伸。。
根据上述结构,防止把手与主框架之间的干扰的同时使上侧框架向上方延伸,从而使上侧框架的下表面位于上方,以此增大其下方的空间。例如利用该空间配置装备品等,改善装备品的配置自由度。
也可以是具有在车长方向上连接所述上侧框架和所述下侧框架的连接框架,所述连接框架配置于避开所述退避空间的位置。
根据上述结构,能够防止连接框架与把手之间的干扰。
也可以是所述上侧框架在相邻于所述退避空间的部分处配置于比所述下侧框架靠近车宽方向中央的位置。
根据上述结构,在俯视时,容易使手部置于下侧框架的上方且上侧框架的车宽方向外侧的区域,防止转弯操作时驾驶员的手部靠近上侧框架,不会处于不舒服的姿势。
也可以是所述主框架具有从所述头管连续的格子部、和从所述格子部向后方延伸的非格子部,所述格子部由所述上侧框架、所述下侧框架以及连接所述上侧框架与所述下侧框架之间的连接框架构成,所述非格子部从所述上侧框架连续地形成为线条状。
根据上述结构,能够将非格子部配置于上方,容易配置装备品。
也可以是装备品配置于所述非格子部的下方,且从所述非格子部向车宽方向外侧突出。
根据上述结构,能够利用配置于上方的非格子部配置装备品。
也可以是所述装备品是从所述主框架的外侧向所述主框架的内侧延伸地配置的进气管。
根据上述结构,上侧框架位于上方,因此容易配置导管。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川崎重工业株式会社,未经川崎重工业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80080670.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