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吸能盒有效
申请号: | 201390000932.5 | 申请日: | 2013-09-26 |
公开(公告)号: | CN204801698U | 公开(公告)日: | 2015-11-25 |
发明(设计)人: | 金子孝信;高桥克;北恭一 | 申请(专利权)人: | 爱信精机株式会社;爱信轻金属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B60R19/34 | 分类号: | B60R19/34;F16F7/00;F16F7/12 |
代理公司: | 北京集佳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27 | 代理人: | 李洋;舒艳君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吸能盒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车辆碰撞时吸收冲击的吸能盒(CrushBox)。
背景技术
以往,如下述专利文献1记载的那样,公知有设置于车辆的保险杠加强件(bumperreinforcement)与纵梁之间,在车辆碰撞时通过变形而吸收冲击的吸能盒。该吸能盒具有形成为筒状的主体部。该主体部由上侧部件和下侧部件构成。上侧部件具有沿车辆前后方向延伸的上壁、和从上壁的车宽方向两端部分别向下方延伸的一对侧壁。即,上侧部件朝下方敞开。另一方面,下侧部件具有沿车辆前后方向延伸的底壁、和从底壁的车宽方向两端部分别向上方延伸的一对侧壁。即,下侧部件朝上方敞开。通过使如上述那样构成的上侧部件的侧壁的下端部和下侧部件的侧壁的上端部重叠并焊接而形成主体部。
另外,例如公知有如下述专利文献2记载的那样,通过使两个金属板的端部彼此嵌合并敛缝,来将两者接合的接合方法。根据该接合方法,沿两个金属板的接合面交替地形成凹部以及凸部,并且沿上述凹部以及凸部形成向与板面垂直的方向膨胀伸出的隆起部,使一方的金属板的凹部以及凸部与另一方的金属板的凸部以及凹部分别嵌合的状态下,将上述隆起部压扁,由此使凹部以及凸部分别放大以及缩小。由此,能够提高两个金属板的端部彼此的接合力,并且能够尽可能地使形成于接合部的缝隙变小。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6-123887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专利第4643901号公报
根据专利文献1记载的吸能盒,在形成主体部时,焊接上侧部件和下侧部件的工序耗费时间长,生产效率低。另外,根据专利文献2记载的金属板的接合方法,不仅需要用于形成凹部以及凸部的冲裁工序,还需要形成隆起部的工序,制造部件(被接合的金属板)费时。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为了处理上述问题而提出的,其目的在于提供能够简单并且高效地制造的吸能盒。此外,在下述本发明的各构成要件的记载中,为了使本发明容易理解,在括弧内记载了实施方式的对应位置的附图标记,本发明的各构成要件并未被限定解释为实施方式的附图标记所表示的对应位置的结构。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特征在于,涉及吸能盒(20),其设置于车辆,具有在上述车辆的碰撞时通过变形而吸收冲击的形成为筒状的筒状部(21),筒状部由一片金属板(21a)构成,上述金属板具有形成了第一嵌合部(P)的第一端部(SL)、和形成了第二嵌合部(C)的第二端部(SR),将第一嵌合部与第二嵌合部在相互嵌合的状态下实施敛缝而接合第一端部与第二端部,来形成筒状部。
另外,本发明的吸能盒的特征在于,涉及吸能盒(30),其设置于车辆,具有在上述车辆碰撞时通过变形而吸收冲击的形成为筒状的筒状部(31),筒状部由多片金属板(311a、312a)构成,上述多片金属板中的第一金属板(311a)具有形成了第一嵌合部(P)的第一端部,上述多片金属板中的与第一金属板相邻的第二金属板(312a),具有形成了能够与第一嵌合部嵌合的第二嵌合部(C)的第二端部,将第一嵌合部与第二嵌合部在相互嵌合的状态下实施敛缝而接合第一端部与第二端部,来形成筒状部。
在该情况下,也可以是第一嵌合部形成为从第一端部的端面向外侧突出,第二嵌合部形成为从第二端部的端面向内侧伸入。此外,在筒状部由一片金属板构成的情况下,上述的“外侧”以及“内侧”意味着该金属板的外侧以及内侧。另外,在筒状部由多片金属板构成的情况下,上述的“外侧”意味着第一金属板的外侧,并且“内侧”意味着第二金属板的内侧。
另外,在该情况下,上述金属板也可以通过冲裁加工形成。
根据如上述那样构成的吸能盒,第一嵌合部以及第二嵌合部在相互嵌合的状态被敛缝而接合。即,不需要上述专利文献1那样的将上侧部件以及下侧部件的端部彼此焊接的工序。因此,与上述专利文献1记载的吸能盒相比,能够简单并且高效地制造。另外,将第一嵌合部以及第二嵌合部直接敛缝接合。即,因为不设置上述专利文献2那样的隆起部,所以能够简单地制造用于形成筒状部的金属板。另外,如果在冲裁金属板时将第一嵌合部以及第二嵌合部与其他部分一体形成的话,能够进一步使生产效率提高。另外,在对一片金属板进行成形(弯折加工)来形成筒状部的情况下,与上述专利文献1记载的吸能盒相比,能够减少部件数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爱信精机株式会社;爱信轻金属株式会社,未经爱信精机株式会社;爱信轻金属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390000932.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