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锂硫电池正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锂硫电池在审
申请号: | 201410001396.1 | 申请日: | 2014-01-02 |
公开(公告)号: | CN104766957A | 公开(公告)日: | 2015-07-08 |
发明(设计)人: | 曾绍忠;赵志刚;王秀田;阴山慧;陈效华 | 申请(专利权)人: | 奇瑞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M4/36 | 分类号: | H01M4/36;H01M4/38;H01M4/139;H01M10/0525 |
代理公司: | 北京天昊联合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112 | 代理人: | 罗建民;邓伯英 |
地址: | 241006 安徽***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电池 正极 材料 及其 制备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锂离子电池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锂硫电池正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锂硫电池。
背景技术
目前,手机、笔记本电脑的3C产品主要采用锂离子电池供电,锂离子电池的理论比能量为400~600Wh/kg。由于锂离子电池需要一些必要的辅助材料如:集流体、隔膜、电解液及包装材料等,所以实际生产的锂离子电池的比能量远低于其理论比能量,锂离子电池的实际比能量处于90~200Wh/kg之间。随着智能手机和电动车等高耗电产品的发展,现有的锂离子电池的比能量已难以全面满足这些产品的长时间的待机需求。
近十几年,各种新型的高比能量电池被开发出来,其中锂硫电池由于其高的质量比能量(理论比能量为2680Wh/kg)而成为研究热点。但是,室温下纯硫是电子和离子的绝缘体(电导率为5×10-30S·cm-1),电子和离子在以硫为正极材料的正极中的传输非常困难。目前,使用硫作为电池正极材料时,通常将硫负载到多孔碳等轻质导电基体中,利用多孔碳作为硫的导电骨架,该方法有效的克服了纯硫电子导电性低所导致的问题。然而以多孔碳负载硫形成的复合材料作为正极材料的锂硫电池,在充放电过程中所形成的中间产物多硫化锂易溶于电解液溶液中,从而导致正极上的电活性物质粉化脱落及溶解损失,且溶解在电解液中的多硫化锂扩散到锂金属负极上,并且反应生成的硫化锂沉淀在负极的表面,导致电池的内阻增大,最终导致电池的容量衰减。
现有技术中,采用微孔碳跟硫复合制得的复合正极材料可以抑制充电过程中的多硫化锂的溶解,使得锂硫电池获得较理想的循环稳定性。但是,微孔碳一方面孔容较小,难以容纳较多的硫,导致其作为正极材料的有效容量较低,而且,硫复合到微孔碳中时,主要是以单分子形态分散于微孔碳基体中,复合正极材料的硫的氧化还原性已明显不同于单独的单质硫作为正极材料时的氧化还原性。所以,复合正极材料的微孔碳中的硫对锂的放电平台并不平,是一个整体低于2V且斜向下的平台,明显低于单独的单质硫作为正极材料时的平台(≥2V),会影响锂硫电池的比能量的提升。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上述不足,提供一种锂硫电池正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锂硫电池,该正极材料利用孔容较大的介孔碳负载含硫物质,利用原位形成的微孔碳层或致密的碳层包覆层来抑制多硫化锂的溶解,提高了正极材料的比容量。
解决本发明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锂硫电池正极材料,其由内核和包覆于该内核外的外壳构成,所述内核为多孔碳和含硫物质的复合物,所述含硫物质为单质硫和/或多硫化物,所述多孔碳的孔径为2~100nm,所述含硫物质填充于所述多孔碳内,所述外壳为致密的碳层或微孔碳层。孔径小于2nm的碳称为微孔碳。
优选的是,所述含硫物质的质量占所述多孔碳和所述含硫物质的复合物质量的30~80%。
优选的是,所述内核与所述外壳的质量比为(1:1)~(9:1)。
优选的是,所述多孔碳的孔径为55~100nm。
优选的是,所述多孔碳为有序介孔碳和/或无序介孔碳;
所述多硫化物为Li2S8、Li2S6、Li2S4、Li2S2、Li2S、Na2S8、Na2S6、Na2S4、Na2S2、Na2S中的一种或几种。孔径在2~50nm之间的碳称为介孔碳。
优选的是,所述有序介孔碳为CMK-3、CMK-5、CMK-8中的一种或几种。
本发明还提供一种锂硫电池正极材料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将孔径为2~100nm的多孔碳和含硫物质混合,所述含硫物质为单质硫和/或多硫化物,加热使得所述含硫物质熔化,所述含硫物质填充于所述多孔碳内,得到所述多孔碳和所述含硫物质的复合物;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奇瑞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奇瑞汽车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10001396.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