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数控金属板材折弯机无效
申请号: | 201410002032.5 | 申请日: | 2014-01-03 |
公开(公告)号: | CN103785721A | 公开(公告)日: | 2014-05-14 |
发明(设计)人: | 徐丰羽 | 申请(专利权)人: | 南京邮电大学 |
主分类号: | B21D5/06 | 分类号: | B21D5/06 |
代理公司: | 南京知识律师事务所 32207 | 代理人: | 汪旭东 |
地址: | 210046 江苏省***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数控 金属 板材 折弯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金属板材成型制造装备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数控金属板材折弯机。
背景技术
折弯机在进行金属板材折弯过程中,在折弯载荷的作用下,使得折弯机的滑块和工作台产生弹性变形,对折弯精度产生不良影响。由于滑块和工作台的弹性变形,导致折弯角度沿模具刀口方向分布不均匀,两侧的折弯角度偏大,中部的折弯角度偏小。
现有的折弯机结构示意图如图4、5所示,由机身110、滑块210、驱动液压缸310和工作台410组成。滑块和工作台上的力作用点位于折弯机两侧,其力学模型可以抽象为两个端点固定支撑的长梁结构,如图6所示。这种结构具有结构简单、制造成本低、易于装配等优点,但是刚度差,在折弯载荷作用下弹性变形大,所加工零件难以符合精度检验标准。目前,减小这种弹性变形对折弯精度的影响通常有以下两种措施:
(1)加大结构尺寸,以提高机床刚度:增加机身、滑块以及工作台的板材厚度,可以有效提高机床的刚度。但是这种方法会在很大程度上增加机床的重量,提高了机床制造的成本,对提高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极为不利;
(2)采用挠度补偿措施,抵消弹性变形:通过液压缸等动力源,给滑块和工作台预先施加一个与工作载荷方向相反、大小相当的一个补偿力,使得滑块和工作台产生预先的向外凸起的弹性变形,以此来抵消工作载荷作用下的弹性变形。但是这种补偿措施存在如下不足:1)仅能够对某一个特定大小的载荷作用下挠度变形进行补偿,当折弯载荷发生变化(折弯板厚,折弯板材宽度的变化)时起不到补偿作用;2)需要独立的补偿动力源,增加了制造成本;3)无法对偏置载荷进行补偿。
对于金属板材折弯机,现有技术还不能将滑块和工作台的挠度变形完全补偿掉。另外,出于成本方面的考虑,完全的挠度补偿即不经济,也不必要。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金属板材折弯机,其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数控金属板材折弯机,包括机身、驱动油缸、滑块、工作台、过渡梁,驱动油缸的缸体与机身前侧的上端固定连接;滑块设置在机身的上部,通过滑动副一与机身活动连接,滑块可沿上下方向做直线运动;工作台设置在机身下端,工作台通过滑动副二与机身活动连接,工作台沿上下方向做直线运动;其特征在于过渡梁至少包括一个与滑块相铰接的上过渡梁或一个与工作台相铰接的下过渡梁。
所述上过渡梁由板一和板二组成,板一和板二相间平行设置并在两端固定连接,过渡梁的两端的上面与驱动油缸活塞的下端固定连接;上过渡梁通过铰接轴一与滑块相铰接,驱动油缸通过对上过渡梁的驱动间接带动滑块做上下方向的运动。
所述下过渡梁由板三和板四组成,板三和板四相间平行设置并固定连接在机身的下端;工作台由工作台面板和工作台立板组成,工作台面板水平固定在工作台立板的上部;工作台立板位于下过渡梁的板三和板四之间,在铰接轴二处铰接。
本发明具有极强的抵抗挠度变形的能力,在基本不增加制造成本的前提下,可以将滑块和工作台的挠度变形大幅度减小,完全能够满足加工零件的精度要求。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具有如下优点:1)无需独立的补偿动力源,大幅度降低制造成本;2)对载荷的适应范围广,当载荷大小改变(板材厚度、宽度改变)时,折弯精度的保持性好;3)抗载荷偏置能力强。本发明完全符合绿色、节能的设计理念,产业化前景好,具有极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45°方向的结构立体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的结构主视图。
图3是图2的左视图。
图4是现有技术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图4的左视图。
图6是现有技术的工作原理图。
图7是本发明的工作原理图。
图8是本发明和现有技术的效果对比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机身 2.驱动油缸 3.滑块 4.工作台面板 5.板一 6.板二 7.板三 8.板四 9.工作台立板 10.铰接轴一 11.铰接轴二 12.滑动副一 13.滑动副二
Q是折弯载荷,L1是现有技术的力作用点间的距离,L2是本发明的力作用点间的距离,d1为现有技术滑块的挠度变形量,d2为本发明滑块的挠度变形量。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做进一步说明。
本发明的折弯机包括机身1、驱动油缸2、滑块3、工作台和过渡梁组成,如图1~3所示。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南京邮电大学,未经南京邮电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10002032.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