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增稠剂、润滑脂及它们的制造方法以及润滑脂封入轴承有效
申请号: | 201410002051.8 | 申请日: | 2011-02-18 |
公开(公告)号: | CN103740434A | 公开(公告)日: | 2014-04-23 |
发明(设计)人: | 川村隆之 | 申请(专利权)人: | NTN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C10M115/08 | 分类号: | C10M115/08;C10N40/02;C10N50/10 |
代理公司: | 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专利商标事务所 11038 | 代理人: | 李英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增稠剂 润滑脂 它们 制造 方法 以及 封入 轴承 | ||
本申请为申请日2011年2月18日、申请号201180009910.0、发明名称“增稠剂、润滑脂及它们的制造方法以及润滑脂封入轴承”的中国专利申请的分案申请。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新型的增稠剂和配合了该增稠剂的润滑脂及它们的制造方法以及封入了该润滑脂的润滑脂封入轴承。尤其涉及封入家电或工业设备、汽车的发动机室内使用的电气安装副机等的在高温高速旋转下使用的轴承中而使用的润滑脂及该润滑脂封入轴承。
背景技术
为了赋予安装于各种电气安装副机、工业设备等中的滚动轴承以润滑性而封入润滑脂。该润滑脂是对基油及增稠剂和根据需要所使用的添加剂进行混炼而得到的。作为上述基油,一般使用矿物油或酯油、硅油、醚油等合成润滑油,作为上述增稠剂,一般使用锂皂等金属皂或脲化合物。另外,作为添加剂,根据需要配合抗氧化剂、防锈剂、金属钝化剂、粘度指数改进剂等各种添加剂。
近年来,家电、工业设备用马达、电气安装副机等中使用的滚动轴承,伴随着这些机器的高性能化,在高温及高速旋转条件下使用,因此要求高温高速耐久性优异。另外,同时也要求静音性优异。
目前为止,作为从低温至高温的宽温度范围内发挥良好的润滑性、抑制轴承的冷时异常噪音的发生、长时间高温耐久性优异的轴承封入用润滑脂,公知在由合成烃和规定的酯油构成的基油中配合脲系增稠剂而成的润滑脂(参照专利文献1)。另外,作为用于汽车的皮带轮用轴承、抑制轴承的轨道面或球表面的脆性剥离或冷时异常噪音的发生的润滑脂,公知在由合成烃和酯油构成的规定粘度的基油中配合作为增稠剂的脂环族二脲化合物而成的润滑脂(参照专利文献2)。另外,作为在高温高速旋转条件下的烧结寿命长的润滑脂,公知在基油中含有酯油、含3~30重量%规定的二脲化合物作为增稠剂的润滑脂(参照专利文献3)。
如专利文献1~专利文献3中所示,作为高温耐久性优异的润滑脂,公知将二脲化合物用于增稠剂的润滑脂。这些各专利文献中所使用的二脲化合物,通过使二苯基甲烷二异氰酸酯和单胺进行反应而得到。
但是,即使是上述各专利文献中所示的,使用含有酯油、合成烃油的基油作为基油,使用二脲化合物作为增稠剂的润滑组合物,在将该组合物封入近年的家电、工业设备中使用的轴承时,存在未必能满足近年来对这些轴承所要求的高温高速耐久性等性能的问题。
另外,作为高温高负荷用润滑脂,公知以1分子中必须具有两个环状酰亚胺键,其中具有两个脲键、氨基甲酸酯键或酰胺键的化合物作为增稠剂的润滑脂(参照专利文献4)。
但是,含有该酰亚胺键的化合物,不是单独含酰亚胺键,而是必须将其与其它的脲键、氨基甲酸酯键或酰胺键进行组合。脲键、氨基甲酸酯键或酰胺键,如聚酰亚胺树脂和聚氨酯树脂或聚酰胺树脂进行比较所发现那样,耐热性相对于酰亚胺键差。因此,即使专利文献4中所述的增稠剂,也存在不能满足近年来的高温高速耐久性等性能的问题。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特开平9-208982号公报
专利文献2:特许平11-270566号公报
专利文献3:特开2001-107073号公报
专利文献4:特开昭54-114506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本发明是为了应对这样的问题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能够制造高温高速耐久性优异的润滑脂的增稠剂、含有该增稠剂的润滑脂及它们的制造方法以及封入了该润滑脂的润滑脂封入轴承。
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本发明的增稠剂是用于将基油制成润滑脂而加入的增稠剂,其特征在于:该增稠剂含有下述式(1)或式(2)所示的化合物。
式(1)或式(2)中,R1表示二胺或二异氰酸酯的残基,R2表示邻接的两个碳原子形成酰亚胺环的二羧酸或其衍生物的残基,R3表示四羧酸或其衍生物的残基,R4表示氢原子或单胺或者单异氰酸酯的残基,n表示0~5的整数。
其特征在于,所述R1及R2各自独立地为脂肪族、脂环族或芳香族烃基。其特征在于,所述R3为邻接的两个碳原子形成酰亚胺环的四价的脂肪族、脂环族或芳香族烃基。其特征在于,所述R1、R2及R3为芳香族烃基。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式(1)或式(2)中,n=0。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NTN株式会社,未经NTN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10002051.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