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焦化废水的预处理方法无效
申请号: | 201410002068.3 | 申请日: | 2014-01-03 |
公开(公告)号: | CN103693821A | 公开(公告)日: | 2014-04-02 |
发明(设计)人: | 刘洪波;高赛赛;马安平;朱梦羚;潘定;陈漂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理工大学 |
主分类号: | C02F9/14 | 分类号: | C02F9/14;C02F9/04;C02F1/72;C02F1/56 |
代理公司: | 上海德昭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1204 | 代理人: | 郁旦蓉 |
地址: | 200093 ***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焦化 废水 预处理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水处理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焦化废水的预处理的方法。
背景技术
焦化废水是炼焦或煤气在高温干馏、净化及副产品回收过程中,产生的含有挥发酚、多环芳烃及氧、硫、氮等杂环化合物的工业废水,是一种高COD、高氨氮且很难处理的一种工业有机废水。其主要来源有三个:一是在煤干馏及煤气冷却中产生的废水,是焦化废水的主要来源;二是在煤气净化过程中产生的废水,如煤气终冷水和粗苯分离水等;三是在焦油、粗苯等精制过程或其它场合产生的废水。由于焦化废水的成分复杂,含有大量的酚、氰、苯、氨氮等有毒有害物质,超标排放的焦化废水会对环境造成严重的污染。
目前焦化废水的处理方法主要是采用生物处理法进行处理。然而由于焦化废水含有大量难降解有机污染物,尤其是挥发酚的含量较高,直接采用普通的生物处理法进行焦化废水处理,存在处理之后出水COD不稳定,且含有能够致癌致突的有机污染物的问题,常常不能达到国家排放标准。
因此,在进行生物处理之前需先将焦化废水进行预处理,以降低出水COD。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焦化废水的预处理方法,以解决上述问题。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焦化废水的预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步骤一:向焦化废水中加入氧化剂,搅拌混匀,得到反应液一;步骤二:将具有氧化性的尾矿粉碎成粉末,将粉末加入反应液一中,震荡或搅拌一定时间,得到反应液二;步骤三:调节反应液二的pH值至6-9,加入絮凝剂混凝及沉淀,得到预处理后的焦化废水。
另外,本发明所涉及的焦化废水的预处理方法还可以具有这样的特征:其中,氧化剂为H2O2、高锰酸钾、高铁盐、亚铁盐中的任意一种或至少两种的混合物。
另外,本发明所涉及的焦化废水的预处理方法还可以具有这样的特征:其中,尾矿含有锰、铁、铝中的任意一种或至少两种。
另外,本发明所涉及的焦化废水的预处理方法还可以具有这样的特征:其中,粉末与氧化剂的质量比为1:1~5:2。
另外,本发明所涉及的焦化废水的预处理方法还可以具有这样的特征:其中,每升焦化废水中,粉末的加入量为2~5g。
另外,本发明所涉及的焦化废水的预处理方法还可以具有这样的特征:其中,粉末的粒径为100-400目,优选200-300目。
另外,本发明所涉及的焦化废水的预处理方法还可以具有这样的特征:其中,一定时间为1-2h。
另外,本发明所涉及的焦化废水的预处理方法还可以具有这样的特征:其中,每升焦化废水中,絮凝剂的加入量为1~10mg。
另外,本发明所涉及的焦化废水的预处理方法还可以具有这样的特征:其中,絮凝剂为聚丙烯酰胺。
发明的作用与效果
根据本发明所提供的焦化废水的预处理方法,由于采用氧化剂和具有氧化特性的尾矿对焦化废水进行联合预处理,大大提高了焦化废水的COD去除率,方便了后续的生物处理。
另外,由于采用氧化剂和矿石尾矿进行联合处理,不仅能够大大减少氧化剂的使用量,并且通过尾矿的废物再利用,实现了矿产资源的充分利用,同时也解决了尾矿石本身对环境造成的污染。
另外,本发明所提供的焦化废水的预处理方法,方法简单易行,原料便宜易得,成本较低。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所涉及的焦化废水的预处理方法在实施例二中的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发明所涉及的焦化废水的预处理方法做进一步的描述。
<实施例一>
将天然锰铁尾矿粉碎成粉末,过筛,取200—300目粉末烘干,备用,该锰铁尾矿中锰含量约为18%,铁含量约为16%。
在实验室条件下,将分析纯的苯酚用水溶解,配制成溶度为50mg/L的苯酚水溶液,模拟焦化废水。
步骤一:取100ml模拟焦化废水,加入双氧水0.1g,混匀得到反应液一。
步骤二:向反应液一中加入0.25g的200—300目的锰铁尾矿粉末,在120r/min的摇床震荡条件下,震荡1.5h,得到反应液二。
步骤三:调节反应液二的pH值至6-9,加入0.5mg的聚丙烯酰胺(PAM)混凝,沉淀,取上清液,用分光光度法检测上清液中的苯酚含量。
检测结果显示:苯酚去除率达95%。
<实施例二>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理工大学,未经上海理工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10002068.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编码器测试装置
- 下一篇:物联网汽车智能控制仪表及物联网汽车智能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