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基桩多剖面层析成像检测控制方法及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410002896.7 | 申请日: | 2014-01-03 |
公开(公告)号: | CN103713049A | 公开(公告)日: | 2014-04-09 |
发明(设计)人: | 张杰;杨永波;胡纯军;张喻;邹宇 | 申请(专利权)人: | 武汉中岩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1N29/06 | 分类号: | G01N29/06;E02D33/00 |
代理公司: | 武汉宇晨专利事务所 42001 | 代理人: | 王敏锋 |
地址: | 430074 湖北省***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基桩多 剖面 层析 成像 检测 控制 方法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岩土工程检测领域中的应用声波透射层析成像(CT)法检测基桩完整性的技术领域,更具体涉及一种基于声波透射法的基桩多剖面层析成像(CT)检测控制方法,同时还涉及一种基于声波透射法的基桩多剖面层析成像(CT)检测控制装置。
背景技术
声波透射法检测基桩完整性
应用声波透射法检测灌注基桩的完整性,要在灌注混凝土前,在基桩的钢筋笼上预先放置M(2≤M)根相互平行的声测管,声测管管长与桩的长度(钢筋笼的长度)一致,桩体混凝土灌注完成后声测管均被埋入基桩桩体,第i(1≤i≤M)根声测管与第j(i≠j,1≤j≤M)根声测管之间构成一个从桩底到桩顶的检测剖面i≡j。M根声测管两两之间组合构成多个剖面,《建筑基桩检测技术规范JGJ106—2003》规定必须对这多个剖面进行些检测。
但是《建筑基桩检测技术规范JGJ106—2003》中规定的声波透射法主要是基于平测,也就是一个剖面上多条声测线相互平行,声测线数量较少,且相互不交叉,只能大致判定缺陷在发射与接收测点之间,很难具体确定缺陷的位置和程度,并且平行透射法不能发现与声测线近于平行的薄层状缺陷。采用层析成像(CT)技术,检测时在每个检测剖面上得到的声测线数倍于平行透射法进行检测时得到的声测线,声测线之间有交叉,对基桩的可疑部位可以进行详细的检测。
一些发达地区已经将层析成像(CT)技术列为应采用的技术手段。例如:《建筑基桩检测技术规程(上海市工程建设规程DGJ08-218-2003)》第9.3.5条规定“对桩身质量可疑的测点,必要时宜用超声波穿透层析成像技术(附录D)进行复检以进一步确定桩身缺陷的位置和范围。”有关《建筑基桩检测技术规范JGJ106—****》的修订意见中也提及“在桩身质量可疑的声测线附近,应采用增加声测线或采用扇形扫测、交叉斜测、CT影像技术等方式进行复测和加密测试,进一步确定缺陷的位置和空间分布范围”。
实际工程中对基桩多个剖面进行层析成像(CT)检测,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如何提高工作效率的问题和如何降低检测设备的故障率的问题。
现有检测设备与技术
专利申请号为200710053613.1的发明专利《一种声波检测控制方法及装置》涉及的声波检测控制方法与装置(武汉中岩科技有限公司RSM-SY7声波仪)和专利申请号为02147760.4的发明专利《多跨孔全组合循测式声波仪》涉及的一种多跨孔全组合循测式声波检测装置可以大幅度的提高平行声波透射法检测时的检测效率,检测过程中,检测人员将M个发射接收两用传感器放置到基桩的M个声测管的底部后,同步将这M个发射接收两用传感器提升到基桩顶部既可完成基桩内M个声测管构成的所有剖面的检测工作,检测效率极高。但是这种检测只能完成平行声波透射法检测,检测过程中每个剖面的所有声测线不交叉,不能满足层析成像检测技术的要求。
专利申请号为CN200910063273.X的发明专利《一种层析成像基桩声波透射法现场检测控制方法及装置》涉及一种对单一剖面进行层析成像(CT)的技术,每次仅针对一个剖面,在构成一个剖面的两根声测管中分别放置一个用于发射声波的发射传感器和一组由N(2≤N)个接收传感器组成的接收传感器组,将发射传感器和接收传感器组分别放置到对应的声测管底部后,同步提升至声测管顶部,一个提升过程可完成这个剖面的检测工作。该专利技术的特点在于简化了检测装置,降低了检测装置的成本,但是牺牲了检测效率,采用的是一个接收通道对N个接收传感器分别选通技术,仅一个剖面的一个高度位置上的检测就需进行N次发射,如果将其扩展到多剖面,将会严重影响同步提升传感器时的提升速度,导致检测效率下降。随着电子设备硬件成本的快速下降和社会平均人力成本的快速上升,该技术检测效率较低的缺点日益突出,实用性下降。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武汉中岩科技有限公司,未经武汉中岩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10002896.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可调槽角过渡型托辊组
- 下一篇:一种煤矿双层带式运输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