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痤疮祛湿复合剂及其制备方法无效
申请号: | 201410004405.2 | 申请日: | 2014-01-06 |
公开(公告)号: | CN103751638A | 公开(公告)日: | 2014-04-30 |
发明(设计)人: | 孙贵雨;李宏伟;张立群;刘俊英 | 申请(专利权)人: | 孙贵雨 |
主分类号: | A61K36/8994 | 分类号: | A61K36/8994;A61P17/10 |
代理公司: | 北京众合诚成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46 | 代理人: | 龚燮英 |
地址: | 266000 山东省青***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痤疮 复合 及其 制备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中药,具体涉及一种痤疮祛湿复合剂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湿邪为病,有外湿与内湿之分。外湿者,每因久处低湿,或淋雨涉水,湿邪侵入肌表所致,症见恶寒发热,头胀脑重,肢体浮肿,身重疼痛等,多属肌表经络之病;内湿者,每因过食生冷,酒酩过度,致脾阳失运,湿从内生,症见胸痞腹满,呕恶黄疸,泄痢淋浊,足跗浮肿等,多属脏腑气血之病。但表湿重可以入侵脏腑,内湿重可以影响肌表,故外湿与内湿往往相因互见,不能截然划分。湿病范围广泛,可泛滥各处而有湿滞脾胃、小便不利、水肿、淋浊、痰饮等不同病证,又困体质不同,湿证可有兼寒兼热之不同。
关于痤疮的治疗,有学者进行文献探索,认为湿热病机是民国以后才开始,民国以前的文献多数认为是痤疮是由风寒湿邪侵犯肌体,郁而成痤疮。治疗也是以辛温之品发散为主。关于痤疮的病因病机,《黄帝内经素问》解释痤的原因是“汗出见湿”,内经解释病机为“劳汗当风,寒搏为皶,郁乃痤”。说明了痤疮是由于汗出而又受到风、寒、湿侵袭,而汗出的原因又因为阳虚或者内热蒸腾。《诸病源候论》关于痤疮的描述:“痤疖者,由风湿冷气搏于血,结聚所成也。人运役劳动,则阳气发泄,因而汗出遇风冷,湿气搏于经络。经络之血,得冷所折,则结涩不通,而生痤疖”《太平圣惠方》记载“夫粉刺者…由肌肤受于风邪。搏于津液之气。因虚作之也。在对痤疮病因病机的认识上,民国以前主要遵循《黄帝内经素问》的观点,座疮的病因主要要归纳为本身体质不足风、寒、湿侵袭;病机主要是表郁。阳虚推动无力,血行凝滞,郁结肌表,郁久化热发为痤疮。
痤疮作为常见的影响美容的皮肤病,各种疗法不下十及种,但是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种特别有效的治疗方法,这主要是痤疮的发病机理比较复杂,个体性差异特别大,所以针对不同的患者选用合适的疗法就显的特别重要。
目前,尚没有既能有效祛湿同时又能对痤疮治疗有效的中药方剂。
发明内容
本发明旨在提供一种痤疮祛湿复合剂及其制备方法,通过选择合适的药材及其配比,达到既能有效祛湿同时又能有助于痤疮防治的复合功效。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以下技术方案:一种痤疮祛湿复合剂,由以下重量配比的药材制备而成:茯苓6~12份,茵陈11~17份,丹参6~13份,苦参7~13份,薏苡仁11~18份,枳壳3~9份,连翘8~14份,蒲公英16~22份,金银花11~17份,陈皮3~7份,黄柏6~12份,白芷7~13份、鱼腥草0~10份。
进一步的,由以下重量配比的药材制备而成:茯苓7~11份,茵陈12~16份,丹参7~12份,苦参8~12份,薏苡仁12~17份,枳壳4~8份,连翘9~13份,蒲公英17~21份,金银花12~16份,陈皮4~8份,黄柏7~11份,白芷8~12份,鱼腥草5~10份。
进一步的,由以下重量配比的药材制备而成:茯苓8~10份,茵陈13~15份,丹参8~11份,苦参9~11份,薏苡仁13~16份,枳壳5~7份,连翘10~12份,蒲公英18~20份,金银花13~15份,陈皮5~7份,黄柏8~10份,白芷9~11份,鱼腥草6~8份。
进一步的,由以下重量配比的药材制备而成:茯苓9份,茵陈14份,丹参10份,苦参9份,薏苡仁14份,枳壳6份,连翘11份,蒲公英19份,金银花14份,陈皮6份,黄柏9份,白芷9份,鱼腥草8份。
进一步的,由以下重量配比的药材制备而成:茯苓10份,茵陈15份,丹参10份,苦参10份,薏苡仁15份,枳壳6份,连翘10份,蒲公英20份,金银花15份,陈皮6份,黄柏10份,白芷10份,鱼腥草8份。
一种痤疮祛湿复合剂的制备方法,包括如下步骤:称取茯苓、茵陈、丹参、苦参、薏苡仁、枳壳、连翘、蒲公英、金银花、陈皮、黄柏、白芷、鱼腥草,置入容器内,加8倍量水,煎煮1.5小时,过滤;滤渣加6倍量水,煎煮1小时,过滤;合并两次滤液,浓缩。
进一步的,称取茯苓、茵陈、丹参、苦参、薏苡仁、枳壳、连翘、蒲公英、金银花、陈皮、黄柏、白芷、鱼腥草,置入容器内,加8倍量水,煎煮1.5小时,过滤;滤渣加6倍量水,煎煮1小时,过滤;滤渣加2倍量水,煎煮1小时,过滤;合并三次滤液,浓缩。
本发明各中药成份的药理分析如下:
茯苓【功能主治】利水渗湿,健脾宁心。用于水肿尿少,痰饮眩悸,脾虚食少,便溏泄泻,心神不安,惊悸失眠。
茵陈【功能主治】清湿热,退黄疸。用于黄疸尿少,湿疮瘙痒;传染性黄疸型肝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孙贵雨,未经孙贵雨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10004405.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清凉油含量测定方法
- 下一篇:一种电流互感器励磁特性曲线的测试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