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多功能微型生物细胞培养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410005155.4 | 申请日: | 2014-01-02 |
公开(公告)号: | CN103756901A | 公开(公告)日: | 2014-04-30 |
发明(设计)人: | 曾诗杰;崔金明;艾澈熙;陈贤帅;黄建东;杜如虚 | 申请(专利权)人: | 广州中国科学院先进技术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C12M3/00 | 分类号: | C12M3/00 |
代理公司: | 广州嘉权专利商标事务所有限公司 44205 | 代理人: | 谭英强 |
地址: | 511458 广东省广州***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多功能 微型 生物 细胞培养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用于微型生物细胞培养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多功能微型生物细胞培养装置。
背景技术
细胞的培养是生物工程实验室中操作极为频繁的实验之一,目前实验室完成该流程主要是各个操作部分分别在不同的设备上完成。例如细胞培养和繁殖可以利用旋转混合仪完成,细胞的转移可以利用移液管或者注射器完成,OD(细胞液浓度)的测量可用分光光度计来完成,细胞和培养液的分离和过滤可以为离心机和过滤器来完成。整个流程的各个操作都要借助人手的反复操作完成,非常消耗人力物力。尤其是在多次循环的细胞培养实验中,不但每个设备的利用率不高,中间转移培养细胞的过程也极其浪费时间。当然也可以考虑将各个部分通过一些方法拼接起来加以控制,但是很难保证设备以及设备之间的协调和统一。
发明内容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在大幅度减少在实验室中培养细胞的手工操作的同时,显著地大幅度提高实验效率的多功能微型生物细胞培养装置。
本发明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多功能微型生物细胞培养装置,包括设有内腔的培养主体,培养主体的顶端和底端分别设有与内腔导通的入料组件和出料组件,培养主体在内腔的底面设有过滤组件,培养主体上还设有搅拌组件、清洗组件和浓度检测组件。
进一步作为本发明技术方案的改进,培养主体包括前挡板、后挡板和夹在前挡板和后挡板间的主板,主板上设有通孔,通孔在前挡板和后挡板间形成内腔,前挡板和/或后挡板上设有嵌入通孔内并将内腔分隔成环形的凸块。
进一步作为本发明技术方案的改进,前挡板、主板和后挡板通过四角的螺栓紧固连接,主板的前、后侧面在通孔的外沿均设有与前挡板和后挡板密封的O型圈。
进一步作为本发明技术方案的改进,搅拌组件包括设在主板底端侧壁的进气孔、与进气孔螺纹连接的进气螺栓以及由进气螺栓探入内腔的进气毛细针管。
进一步作为本发明技术方案的改进,过滤组件包括设在主板下部的过滤孔和与过滤孔螺纹连接的过滤螺栓,过滤螺栓内形成过滤流道,过滤孔内在过滤螺栓的上侧依次设有海绵支撑和过滤网。
进一步作为本发明技术方案的改进,入料组件包括设在主板上部的入料孔和与入料孔螺纹连接的入料螺栓,出料组件包括设在主板底部且位于过滤孔右侧的出料孔以及与出料孔螺纹连接的出料螺栓。
进一步作为本发明技术方案的改进,清洗组件包括设在主板底端侧壁的清洗孔、与清洗孔螺纹连接的清洗螺栓以及由清洗螺栓探至过滤组件上方的进液毛细针管。
进一步作为本发明技术方案的改进,浓度检测组件包括分别设在前挡板上的光源和设在后挡板上的光电晶体管,光源和光电晶体管正对设置且被内腔分隔开。
进一步作为本发明技术方案的改进,光源包括LED灯。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本多功能微型生物细胞培养装置中,将过滤组件、搅拌组件、清洗组件和浓度检测组件统一结合在一个培养主体上,对细胞培养过程中的各项操作进行协调整合,使细胞的培养、繁殖、细胞培养液浓度的检测、细胞与培养液的分离过滤以及清洗设备几大功能集成在一个微型生物细胞培养主体内完成,节约了人力和物力成本,而且可以多次试验反复循环进行,实现整个流程自动化,在大幅度减少实验室中培养细胞的手工操作的同时,显著地提高实验效率。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说明:
图1是本发明实施例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实施例培养主体结构爆炸图;
图3是本发明实施例浓度检测组件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参照图1~图3,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多功能微型生物细胞培养装置,包括培养主体1,培养主体1包括前挡板11、后挡板12和夹在前挡板11和后挡板12间的主板13,主板13上设有通孔131,通孔131在前挡板11和后挡板12间形成本发明的主体反应空间—内腔10,前挡板11和/或后挡板12上设有嵌入通孔131内并将内腔10分隔成环形的凸块14。前挡板11、主板13和后挡板12通过四角的螺栓2紧固连接,主板13的前、后侧面在通孔131的外沿均设有与前挡板11和后挡板12密封的O型圈15。培养主体1的顶端和底端分别设有与内腔10导通的入料组件3和出料组件4,培养主体1在内腔10的底面设有过滤组件5,培养主体1上还设有搅拌组件6、清洗组件7和浓度检测组件8。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广州中国科学院先进技术研究所,未经广州中国科学院先进技术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10005155.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