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苯乙烯类弹性体在作为提高聚丙烯低温耐折叠性能添加剂的应用及其制备的耐折叠聚丙烯有效
申请号: | 201410006505.9 | 申请日: | 2014-01-03 |
公开(公告)号: | CN103756142B | 公开(公告)日: | 2017-01-11 |
发明(设计)人: | 李欣;叶丹滢;张春怀;李晟;陈国雄;李东;宋晓东 | 申请(专利权)人: | 天津金发新材料有限公司;金发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8L23/12 | 分类号: | C08L23/12;C08L23/14;C08L53/02 |
代理公司: | 广州粤高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44102 | 代理人: | 陈卫 |
地址: | 300300 天津市滨海新区*** | 国省代码: | 天津;1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苯乙烯 弹性体 作为 提高 聚丙烯 低温 折叠 性能 添加剂 应用 及其 制备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高分子材料成型加工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苯乙烯类弹性体在作为提高聚丙烯低温耐折叠性能添加剂的应用及其制备的耐折叠聚丙烯。
背景技术
聚丙烯俗称百折胶,具有原料来源丰富,综合力学性能好,性价比高,环保无毒以及容易回收等优势,在日常生活用品中的有很多生活用品逐渐采用聚丙烯来注塑。随着聚丙烯合成水平的提高,透明耐折叠聚丙烯具有逐渐取代聚苯乙烯、K树脂以及PC等传统透明材料的趋势,在带铰链结构的注塑制品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但是传统的透明耐折叠聚丙烯仅仅在常温下能保持优异的铰链性能,当环境温度低于零下时,其耐折叠效果显著下降,甚至极易开裂,这对透明耐折叠聚丙烯在寒冷地区的应用受到了很大的局限性。常温下,为了提高耐折叠聚丙烯的折叠性能,本领域较有效的方法是添加增韧剂。但是现有的添加了增韧剂的聚丙烯的低温耐折叠性能依然不佳,某些添加了增韧剂的聚丙烯甚至在低温条件下同时丧失透明性能及原有的耐折叠性能。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发明目的,是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在低温下依然具有良好耐折叠性能的聚丙烯。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所述耐折叠性能聚丙烯制备方法。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苯乙烯类弹性体的新应用,其可以为提高聚丙烯低温耐折叠性能添加剂,改善聚丙烯在寒冷地区应用受限制的缺陷。
本发明的上述目的通过如下技术方案予以实现:
苯乙烯类弹性体在作为提高聚丙烯低温耐折叠性能添加剂的应用。
其中,所述苯乙烯类弹性体为苯乙烯-丁二烯-苯乙烯三元嵌段共聚物(SBS)、氢化苯乙烯-丁二烯-苯乙烯三元嵌段共聚物(SEBS)、苯乙烯-异戊二烯-苯乙烯三元嵌段共聚物(SIS)或氢化苯乙烯-异戊二烯-苯乙烯三元嵌段共聚物(SEPS)中的一种或者几种的混合物。
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苯乙烯类弹性体为SEPS或SEBS。
作为一种优选方案,所述聚丙烯为熔体流动速率为1~30g/10min的均聚聚丙烯、无规共聚聚丙烯中的一种或者两种的混合物。
本发明中,所述的熔体流动速率是在2.16kg,190℃下检测的数据。
作为一种优选方案,苯乙烯类弹性体与聚丙烯的比例为重量比1~20苯乙烯类弹性体:78~99聚丙烯添加。
作为一种更优选方案,苯乙烯类弹性体与聚丙烯的比例为重量比5~15苯乙烯类弹性体:85~95聚丙烯添加。
一种耐折叠聚丙烯,包括以下以按重量百分数计的组分组成:
聚丙烯 78~99%;
苯乙烯类弹性体 1~20%;
热稳定剂 0~1%;
成核剂 0~1%;
所述苯乙烯类弹性体为苯乙烯-丁二烯-苯乙烯三元嵌段共聚物SBS、氢化苯乙烯-丁二烯-苯乙烯三元嵌段共聚物SEBS、苯乙烯-异戊二烯-苯乙烯三元嵌段共聚物SIS或氢化苯乙烯-异戊二烯-苯乙烯三元嵌段共聚物SEPS中的一种或者几种的混合物。
一种耐折叠聚丙烯,由以下以按重量百分数计的组分组成:
聚丙烯 78~99%;
苯乙烯类弹性体 1~20%;
热稳定剂 0~1%;
成核剂 0~1%;
所述苯乙烯类弹性体为苯乙烯-丁二烯-苯乙烯三元嵌段共聚物SBS、氢化苯乙烯-丁二烯-苯乙烯三元嵌段共聚物SEBS、苯乙烯-异戊二烯-苯乙烯三元嵌段共聚物SIS或氢化苯乙烯-异戊二烯-苯乙烯三元嵌段共聚物SEPS中的一种或者几种的混合物。
发明人发现,大部分增韧剂对聚丙烯的低温耐折叠性能改善较差或反效果,主要是因为在低温条件下,增韧剂与聚丙烯的相容性问题变得很突出,相容性不好使得大部分的增韧剂在聚丙烯基体中的相尺寸大,导致聚丙烯在低温条件下的耐折叠性能不佳,甚至同时丧失透明性能及原有的耐折叠性能。而苯乙烯类弹性体与聚丙烯具有优异的相容性,同时其在聚丙烯基体中的相尺寸极小,添加有苯乙烯类弹性体的聚丙烯,在低温下依然具有良好的透光性和耐折叠性。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天津金发新材料有限公司;金发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天津金发新材料有限公司;金发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10006505.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