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电加热管有效
申请号: | 201410006554.2 | 申请日: | 2014-01-07 |
公开(公告)号: | CN103731942B | 公开(公告)日: | 2017-01-18 |
发明(设计)人: | 魏建彬;张青和 | 申请(专利权)人: | 苏州德普拓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5B3/40 | 分类号: | H05B3/40 |
代理公司: | 苏州创元专利商标事务所有限公司32103 | 代理人: | 范晴 |
地址: | 215123 江苏省***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热管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电加热管,具体设计一种采用外缠绕加热的电加热管。
背景技术
目前市场上所使用的电加热管,均是采用缠绕加热进行热补偿的;这个加热方式有很大的局限性:
(1):单位长度加热功率大小无法精确控制;
(2):由于缠绕工艺的局限性导致加热分布不均,容易引起局部过热现象;
(3):加热介质材质的原因,决定当前市场上的电加热管绕曲度差,大大减低的加热管的使用范围;
(4):加热材质的原因,导致加热介质本身的加热温度不受控制,在长时间加热的情况下,容易导致被加热物体因温度过高而损坏;
(5):简单的缠绕包裹,热功率在传导的过程中损耗大;
(6):缠绕加热的方式无法实现对整个加热管进行有效的加热,特别是管子两端的快速接头部分,而管子在输送溶液的时如果在快速接头部分无法得到有效的热补偿,会导致整个管路输送系统无法运行。
发明内容
本发明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电加热管,其热传导性能好,在加热管弯折情况下亦可很好地实现加热工作,加热性能好且加热功率精确可控,提高了产品的实用性。
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的这些问题,本发明提供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电加热管,电加热管包括用于输送液体的管体及接头部分,在管体及接头部分上包覆有一层网状的管型加热载体,所述加热载体为碳纤维加热丝与防火阻燃纤维丝混合编织成的网状加热层。
对于上述技术方案,发明人还有进一步的优化实施方案。
作为优化,在管体与管型加热载体之间还设有环热膜与绝缘导热层,环热膜附在管体表面,绝缘导热层摄于环热膜与管型加热载体之间。
更进一步,所述环热膜采用导热铝膜,所述绝缘导热层采用防烫损且带散热间隙的玻璃纤维管。
作为优化,在管型加热载体外还包覆有一层防止热量损耗的保护层,该防止热量损耗的保护层为硅胶聚热环膜,在硅胶聚热环膜外还套有一层防护套管。
作为优化,所述管型加热载体的加热功率W通过其中的碳纤维加热介质的股数n、长度L、电压U、单股电阻单位长度R实现控制,所述管型加热载体的加热功率W=【(U×U)/(L×R)】×n。如此得出精确单位长度加热管的加热补偿功率需求,实现加热功率的可控性;例如要求电加热管在工作电压为DC24V的情况下,单位加热功率W=21±3瓦/米。
作为优化,所述管型加热载体在电路连接上采用压接接触工艺实现碳纤维加热丝与输入导线之间的有效连接。
作为优化,所述在电加热管的接头部分采用压接接触工艺及注塑工艺,实现了电加热管接头部分的热补偿加热及防水密闭。
相对于现有技术中的方案,本发明的优点是:
通过采用可编织的碳纤维加热介质与防火阻燃的纤维丝进行混合编织成网状的管型加热载体,由于碳纤维和纤维丝的可加工工艺性强、韧性好、网状编织结构能大大提升混合加热载体的绕曲度及加工工艺,具体优点如下:
(1) 采用高精度、韧性强、加热功率恒定的碳纤维加热材质取代传统的金属介质加热导热,大大提高加热管的使用领域;
(2) 通过多股数的编织方式,实现单位长度加热功率可控的套管式加热介质;
(3) 通过专用材料在内外实现对热功率的有效保护和传导;
(4) 通过注塑方式及接触压接方式实现管子快速接头部分的热补偿,从而实现整个管路系统内加热补偿,及密闭性和防水性能,大大提升产品本身的适应环境的性能。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描述: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一中电加热管的结构设置图;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一中电加热管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其中:1、管体;2、环热膜;3、绝缘导热层;4、管型加热载体;5、硅胶聚热环膜;6、防护套管;7、注塑部分;8、电源线引出接口;9、接头部分。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具体实施例对上述方案做进一步说明。应理解,这些实施例是用于说明本发明而不限于限制本发明的范围。实施例中采用的实施条件可以根据具体厂家的条件做进一步调整,未注明的实施条件通常为常规实验中的条件。
实施例一: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苏州德普拓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未经苏州德普拓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10006554.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DMX信号数据突变检测方法及系统
- 下一篇:一种压力系统的定量泄漏检测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