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竹筒茶的制备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410007814.8 | 申请日: | 2014-01-08 |
公开(公告)号: | CN104757221A | 公开(公告)日: | 2015-07-08 |
发明(设计)人: | 张国天 | 申请(专利权)人: | 张国天 |
主分类号: | A23F3/40 | 分类号: | A23F3/4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350001 福建省福*** | 国省代码: | 福建;3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竹筒 制备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茶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普洱茶中含有丰富的矿质元素和有机物。它们作为营养成分和药理成分作用于人体。普洱茶经微生物作用,大分子多糖类物质转化成了大量新的可溶性单糖和寡糖。在加工中期维生素大量增加。这些物质对提高人体免疫系统功能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这些对养生健体、延年益寿功效优于其他任何茶类。1)生茶加工步骤:云南大叶种茶鲜叶—萎凋—杀青—揉捻—晒干—蒸压—干燥;2)普洱茶(熟茶)是以符合普洱茶产地环境条件的云南大叶种晒青茶为原料,采用渥堆工艺,经后发酵(人为加水提温促进细菌繁殖,加速茶叶熟化去除生茶苦涩以达到入口纯和汤色红浓之独特品性)加工形成的散茶和紧压茶。其品质特征为:汤色红浓明亮,香气独特陈香,滋味醇厚回甘,叶底红褐均匀。其加工步骤:生茶毛茶—湿水—反复翻堆—出堆—解块—干燥—分级—蒸压(类似生茶蒸制过程)——干燥摊凉。渥堆发酵:将湿水后的茶叶按一定厚度堆积在一起,在微生物作用、湿热作用和氧化作用的共同作用下,形成普洱茶特有的风味、品质。
新鲜竹筒中的竹汁、竹沥含有大量的维生素与铁、钙、磷等矿质营养元素和糖分及脂肪等,《本草纲目》记载:竹沥,味甘,微寒;无毒,具有镇静、解热、生津、镇咳、利尿、醒酒等功效。竹沥是竹子经加工后提取的汁液。它是一种无毒无副作用,集药、食两用的天然饮品。化痰止咳平喘药。制法为取鲜竹杆,截成30~50厘米长,两端去节,劈开,架起,中部用火烤之,两端即有液汁流出,以器盛之。青黄色或黄棕色液汁,透明,具焦香气。以色泽透明,无杂持者为佳。性味甘寒,能清心肺胃之火,有豁痰润燥、定惊之效。中外科学家研究表明:竹汁含有人体所需的15种氨基酸和多种微量元素,能活化细胞,促进人体细胞的新陈代谢,有效提高免疫力;常规的竹筒茶的制作方法,甚为奇特。一般可分为三步进行。1)装茶:用晒干的春茶,或经初加工而成的毛茶,装入刚刚砍回的生长期为一年左右的嫩香竹筒中。2)烤茶:将装有茶叶的竹筒,放在火塘三脚架上烘烤,约6~7分钟后,竹筒内的茶便软化。这时,用木棒将竹筒内的茶压紧,尔后再填满茶烘烤。如此边填、边烤、边压,直至竹筒内的茶叶填满压紧为止。3)取茶:待茶叶烘烤完毕,用刀剖开竹筒,取出圆柱形的竹筒茶,以待冲泡。
红茶是中国六大茶类之一。依据地理茶树种群可划分为滇红、川红、祁红、越红等。
中国从公元4世纪开始种植茶树,到公元7世纪,茶叶已经成为人们的日常饮品;红茶作为发酵茶,起源于公元10—13世纪的宋朝;也正是此时,以丝绸之路为代表的亚洲贸易开始繁盛,红茶也开始在亚洲各地迅速流行。从17世纪西方的大航海时代开始,欧洲开始从中国进口红茶。
红茶的传统制备方法,分为鲜叶采摘—萎凋—揉捻—发酵—干燥等5道工序。传统红茶的形状主要由条红、碎红之分;近年来,国内许多单位都创制出了名目繁多的红茶产品;比较典型的有福建武夷山产的金骏眉,浙江丽水产的南州红,以及浙江新昌创制的西山红;这些创制的新品红茶,其技术含量并不高,几乎围绕工夫红茶制备方法技术范畴,采摘的鲜叶越来越嫩,茶芽越来越小,有些甚至采用单芽原料来加工制成品;使红茶这一发酵茶传统加工技术尽失光彩,红茶品质大打折扣。因此,改善市场消费需求,提升红茶品质,改善红茶产品的自然风味,才是目前红茶研究的重点。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旨在克服上述背景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竹筒茶产品的制备方法,该工艺应能克服传统普洱茶、红茶等的不足,使获得的制成品品质提升,风味改善,使饮品更具市场竞争力,既有浓郁的茶香,又有清花的竹香、竹的清甜味道。
本发明提供了以下技术方案:一种竹筒茶的制备方法,依照以下步骤进行:
A、茶:选用市售的普洱茶(可以是生茶或熟茶均可)、条形红茶、龙井红茶或红碎茶中的一种或多种,含水率≤5%;
B、竹筒:选用纯天然新鲜砍伐毛竹,长度选用30—90cm,内径大于6厘米,其有1—4个竹节;竹筒最上部和最底部的一个竹节隔层均打开一个小开口,小开口用于装填茶叶,竹筒内部的竹节隔层全部打通;
C、装填茶叶:把干燥普洱茶或红茶等从小开口装进竹筒,竹筒内的装茶量为竹筒内腔容积的50-70%,用多孔塞子等塞住竹筒开口,便于通气,以使竹筒在加热燃烧时其内压力不至于过大;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张国天,未经张国天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10007814.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糖渍花菇的制作工艺
- 下一篇:一种保持金花茶原色、形、香的花朵茶加工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