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限制接触型侧球囊导尿管无效
申请号: | 201410010182.0 | 申请日: | 2014-01-09 |
公开(公告)号: | CN103800988A | 公开(公告)日: | 2014-05-21 |
发明(设计)人: | 王亮 | 申请(专利权)人: | 王亮 |
主分类号: | A61M25/10 | 分类号: | A61M25/10;A61L29/04 |
代理公司: | 浙江杭州金通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 33100 | 代理人: | 黎双华 |
地址: | 310014 浙江省杭州市***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限制 接触 型侧球囊 导尿管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限制接触型侧球囊导尿管,属医疗辅助器械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在医学领域内科疾病、外科疾病、妇产科疾病、骨科疾病及泌尿科疾病需插入导尿管,留置导尿。导尿管是一种常用的医疗辅助器械,可以经由病人尿道插入膀胱以便引导尿液流出。导尿管插入膀胱后,靠近导尿管头端有一个球囊,用以使导尿管固定留置在膀胱内而不易脱出,导尿管的引流部分连接尿袋收集尿液。留置尿管常见问题有尿路感染、引流不畅、拔管困难、膀胱痉挛或挛缩等,但最常见的并发症为泌尿系感染。膀胱底内面的一个三角形区域,位于两输尿管口与尿道内口之间。膀胱三角是肿瘤、结核和炎症的好发部位,是膀胱镜检查的重点区域,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现有球囊三腔导尿管排泄腔引流孔与膀胱底之间有3-5cm距离,并间隔有一球囊,始终有部分尿液持续残留于膀胱底部;膀胱内的尿液一般无菌,但尿液同时也是细菌适合的环境,容易滋生细菌;尿液无法完全排空时,尿液留在膀胱底部,任由细菌生成,也就容易发炎;导尿管作为异物长期滞留于膀胱内与残存尿液接触,易将结石盐沉积于尿管末端,形成结石;球囊充水或充气后呈圆形,气囊壁持续刺激摩擦膀胱三角,诱发炎症,病人出现尿频、尿急、下腹部憋胀不适; 尿道松弛而致漏尿,老年女性,颅内病变,截瘫的患者盆底肌和尿道括约肌松弛而引起漏尿;传统的导尿管使用方法,见尿后需要插入3cm左右,才能注水或注气。
本申请发明人于2013年7月申请的发明专利201310322421.1,公开了一种限制接触型侧球囊双孔导尿管,在导尿管的侧球囊的管体的对侧靠近球囊的底部有一排泄腔引流下孔,靠近球囊的顶部有一排泄腔引流上孔,导尿管置于膀胱后的侧球囊在注水或注气状态下,自动向一侧倾斜,倾斜的侧球囊及导尿管与膀胱壁底部组成的构架空间足够容纳膀胱三角,球囊壁及管体与膀胱三角不接触或有少许接触,可持续固定导尿管于膀胱内,不脱出。导尿管置于膀胱后的侧球囊在注水或注气状态下不压迫膀胱三角,不压迫输尿管口。导尿管置于膀胱后的侧球囊在注水或注气状态下,排泄管腔引流下孔与输尿管口毗邻,膀胱内正常尿液及病变异常尿液,及时彻底排空,膀胱内无残存。这种导尿管很好地解决了现有球囊三腔导尿管置入体内,见尿后需要再插入3cm左右才能注水或充气,球囊导尿管排泄腔引流孔与膀胱底之间有3-5cm距离,并间隔有一球囊,始终有部分尿液持续残留于膀胱底部,滋生细菌,发生炎症,形成结石,引起漏尿;气囊壁持续刺激摩擦膀胱三角,诱发炎症,病人出现尿频、尿急、下腹部憋胀不适等缺陷。
但是这种限制接触型侧球囊双孔导尿管的排泄腔引流上孔、排泄腔引流下孔位于侧球囊对侧的管体上,设置于同侧。当导尿管置于膀胱后,侧球囊在注水或注气状态下,自动向一侧倾斜,这种倾斜作用可能使得侧球囊对侧的管体贴于膀胱壁上,如果贴得过紧,很容易封堵住排泄腔引流上孔和排泄腔引流下孔,造成尿液导出缓慢甚至无法导出的情况。
发明内容
为了克服上述缺陷,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限制接触型侧球囊导尿管,不会出现由于排泄腔引流孔贴壁造成封堵而引起导尿不畅的问题。
本发明采用以下技术方案解决上述问题:
一种限制接触型侧球囊导尿管,包括管体、尖端、侧球囊、球囊囊腔、排泄腔引流上孔、排泄腔、通球囊注水或注气管腔、排泄腔引流下孔、通球囊注水或注气管腔通球囊孔、球囊注水或注气抗逆流阀门、排泄腔锥形接口,所述管体是由一种聚合物共混物制造,侧球囊置于靠近尖端的管体的一侧,通球囊注水或注气管腔位于管体内,与球囊囊腔相通,所述导尿管的尖端、侧球囊、球囊囊腔、排泄腔引流上孔、排泄腔、通球囊注水或注气管腔、排泄腔引流下孔、通球囊注水或注气管腔通球囊孔、球囊注水或注气抗逆流阀门、排泄腔锥形接口通过所述管体连成一体;其特征在于,排泄腔引流下孔设于靠近侧球囊底部的对侧管体上,在侧球囊和尖端之间的管体上设有第一排泄腔引流上孔,第一排泄腔引流上孔的对侧管体上设有第二排泄腔引流上孔。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王亮,未经王亮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10010182.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