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自适应载波分离方法及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410011235.0 | 申请日: | 2014-01-09 |
公开(公告)号: | CN103747538B | 公开(公告)日: | 2017-02-15 |
发明(设计)人: | 郑良;黄小锋 | 申请(专利权)人: | 京信通信系统(中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4W88/08 | 分类号: | H04W88/08 |
代理公司: | 广州华进联合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44224 | 代理人: | 王茹,曾旻辉 |
地址: | 510663 广东***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自适应 载波 分离 方法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移动通信和信号处理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自适应载波分离方法及装置。
背景技术
载波的分离技术在多载波通信系统中有广泛的应用,适用于基站辅助放大设备。对于GSM多载波系统,由于载波间距一般较大,而在分离时多采用数字滤波器,为了防止分离过程中导致临近载波无法滤除干净,滤波器的设计需要做到最小的载波间距,滤波器阶数大,增加了分离链路的延时,降低了基站的覆盖范围。
发明内容
基于上述情况,本发明提出了一种自适应载波分离方法,降低整个处理链路的时延,有效扩大基站的覆盖范围。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为:
一种自适应载波分离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获取载波信息,计算载波间距;
根据所述载波间距选择滤波器;
利用所述滤波器对每个载波进行数字下变频处理,滤出单个载波;
对滤出的所述单个载波进行数字上变频处理;
输出所述数字上变频处理后的载波。
针对现有技术问题,本发明还提出了一种自适应载波分离装置,改善现有分离链路的延时问题,适合实际应用。
具体实现方式为:一种自适应载波分离装置,包括:
信息获取模块,用于获取载波信息,计算载波间距;
具有与所述载波间距相对应参数的至少一个滤波器;
数字下变频处理模块,利用所述滤波器对每个载波进行数字下变频处理,滤出单个载波;
数字上变频处理模块,用于对滤出的所述单个载波进行数字上变频处理;
载波输出模块,用于输出所述数字上变频处理后的载波。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为:本发明自适应载波分离方法及装置,先获取载波信息,计算载波间距;然后根据载波间距选择滤波器;利用滤波器对每个载波进行数字下变频处理,滤出单个载波;再对滤出的单个载波进行数字上变频处理;最后输出数字上变频处理后的载波。使用本发明的技术后,根据载波间距灵活选取数字处理流程中的相关滤波器,有效降低处理过程的延时,扩大基站的覆盖范围。
附图说明
图1为一个实施例中自适应载波分离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2为一个实施例中载波跟踪技术获取载波信息的流程示意图;
图3为一个实施例中自适应载波分离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一个实施例中数字下变频处理模块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一个实施例中数字下变频处理模块中整形滤波单元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一个实施例中数字上变频处理模块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进一步的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仅仅用以解释本发明,并不限定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一个实施例中自适应载波分离方法,如图1所示,包括:
S101:获取载波信息,计算载波间距;
S102:根据所述载波间距选择滤波器;
S103:利用所述滤波器对每个载波进行数字下变频处理,滤出单个载波;
S104:对滤出的所述单个载波进行数字上变频处理;
S105:输出所述数字上变频处理后的载波。
从以上描述可知,本方法降低整个处理链路的时延,有效扩大基站的覆盖范围。
作为一个实施例,所述载波信息通过载波跟踪技术获取;
所述载波跟踪技术获取载波信息如图2所示,包括:
S101*:对获取的中频信号进行中频带通采样,得到数字中频实信号;
S102*:对所述数字中频实信号进行零中频处理,同时进行三个相邻频点处理,得到三组零中频的基带同相分量和正交分量;
S103*:对所述三组零中频的基带同相分量和正交分量进行载波跟踪处理,确定载波信息。
作为一个实施例,所述利用滤波器对每个载波进行数字下变频处理,滤出单个载波的方法为:
将每个载波搬移到零频;
利用所述滤波器对搬移后的载波进行数字下变频处理,滤出单个载波。
作为一个实施例,所述数字下变频处理包括:利用采样率变换把输入数据变换成采样率低的数据,这样做可以降低可编程器件的资源消耗,便于在数字芯片上实现。
作为一个实施例,所述对滤出的单个载波进行数字上变频处理的方法为:
对所述滤出的单个载波进行采样率变换,恢复到数字下变频处理前的采样率;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京信通信系统(中国)有限公司,未经京信通信系统(中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10011235.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