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黄曲霉毒素B1的核酸适体AFB1-13及其应用有效
申请号: | 201410015470.5 | 申请日: | 2014-01-14 |
公开(公告)号: | CN103710348A | 公开(公告)日: | 2014-04-09 |
发明(设计)人: | 杨朝勇;朱玲;邹远;刘如迪;朱志;庄峙厦 | 申请(专利权)人: | 厦门大学 |
主分类号: | C12N15/115 | 分类号: | C12N15/115;G01N21/64 |
代理公司: | 厦门南强之路专利事务所(普通合伙) 35200 | 代理人: | 马应森 |
地址: | 361005 *** | 国省代码: | 福建;3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黄曲霉 毒素 sub 核酸 afb 13 及其 应用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核酸,特别是涉及黄曲霉毒素B1的核酸适体AFB1-13及其应用。
背景技术
在粮油食品的生物性污染问题中,真菌毒素的污染是最主要的因素之一,而黄曲霉毒素(Aflatoxins,AF)是迄今发现的毒性和致癌性最强的天然污染物。黄曲霉毒素是由黄曲霉菌和寄生曲霉菌等产生的一组化学结构类似的次生代谢产物,具有二呋喃环和氧杂萘邻酮(香豆素)的基本结构,目前已发现20多种,主要包括B1、B2、G1、G2、M1和M2等。其中,AFB1的毒性最强,存在量最大,稳定性也最高,其毒性为氰化钾的10倍、砒霜的68倍,主要作用于肝脏等器官,可诱发原发性肝癌、胃癌和肺癌等,并于1993年被世界卫生组织癌症研究机构划定为一类致癌物。AFB1广泛存在于土壤和动植物中,尤其是植物性食物,如花生、玉米、大米、小麦、牛奶和各种坚果等。AFB1的理化性质比较稳定,脂溶性,耐热,难以去毒,对人和动物的健康产生极大的危害。AFB1含量是国际食品卫生和农产品贸易中的必检指标,许多国家均制定了其在食品中允许量的国家标准。因此,对AFB1开展有效、快速、高灵敏检测具有重要的意义。(1.Wogan,G.N.Chemical nature and biological effects of the aflatoxins.Bacteriol Rev1966,30,460-470;2.Shankaran,R.;Raj,H.G.;Venkitasubramanian,T.A.Biochemical changes in liver due to aflatoxin.Br J Exp Pathol1970,51,487-491)。
目前,常用的AFB1检测方法概况起来主要有化学分析法和免疫分析法。化学分析法主要有薄层层析色谱法(TLC)、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和微柱法等,这些常规检测方法具备了较高的检测灵敏度和准确度,但存在繁杂的样品前处理、分离检测耗时、仪器设备昂贵笨重而难以实现现场快速分析、需要专业技术人员等缺点。免疫分析法主要是基于抗黄曲霉毒素单克隆抗体的高亲和力和高特异性发展的一系列免疫学检测方法,其中的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灵敏度高、安全性好、干扰少,操作简便快速,是目前最普遍实用的AFB1的检测方法。但AFB1是一种剧毒小分子,其抗体的制备存在较大困难,试剂寿命较短难保存,批间差异也较大等,这些瓶颈限制了免疫学检测方法的应用范围和快速发展(3.Jin Hwan Do;Dong-Kug Choi.Aflatoxins:Detection,Toxicity,and Biosynthesis.Biotechnology and Bioprocess Engineering2007,12,585-593;4.Liu Z.;Gao J..Advances in research on detection methods for aflatoxins.Journal of Anhui Agricultural University2004,31,223-226)。因此,面向AFB1的新型检测试剂和检测方法亟待发展。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厦门大学,未经厦门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10015470.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纺织纱管
- 下一篇:带式输送机的骨料回收装置
- 一种Nd<sub>2</sub>O<sub>3</sub>-Yb<sub>2</sub>O<sub>3</sub>改性的La<sub>2</sub>Zr<sub>2</sub>O<sub>7</sub>-(Zr<sub>0.92</sub>Y<sub>0.08</sub>)O<sub>1.96</sub>复相热障涂层材料
- 无铅[(Na<sub>0.57</sub>K<sub>0.43</sub>)<sub>0.94</sub>Li<sub>0.06</sub>][(Nb<sub>0.94</sub>Sb<sub>0.06</sub>)<sub>0.95</sub>Ta<sub>0.05</sub>]O<sub>3</sub>纳米管及其制备方法
- 磁性材料HN(C<sub>2</sub>H<sub>5</sub>)<sub>3</sub>·[Co<sub>4</sub>Na<sub>3</sub>(heb)<sub>6</sub>(N<sub>3</sub>)<sub>6</sub>]及合成方法
- 磁性材料[Co<sub>2</sub>Na<sub>2</sub>(hmb)<sub>4</sub>(N<sub>3</sub>)<sub>2</sub>(CH<sub>3</sub>CN)<sub>2</sub>]·(CH<sub>3</sub>CN)<sub>2</sub> 及合成方法
- 一种Bi<sub>0.90</sub>Er<sub>0.10</sub>Fe<sub>0.96</sub>Co<sub>0.02</sub>Mn<sub>0.02</sub>O<sub>3</sub>/Mn<sub>1-x</sub>Co<sub>x</sub>Fe<sub>2</sub>O<sub>4</sub> 复合膜及其制备方法
- Bi<sub>2</sub>O<sub>3</sub>-TeO<sub>2</sub>-SiO<sub>2</sub>-WO<sub>3</sub>系玻璃
- 荧光材料[Cu<sub>2</sub>Na<sub>2</sub>(mtyp)<sub>2</sub>(CH<sub>3</sub>COO)<sub>2</sub>(H<sub>2</sub>O)<sub>3</sub>]<sub>n</sub>及合成方法
- 一种(Y<sub>1</sub>-<sub>x</sub>Ln<sub>x</sub>)<sub>2</sub>(MoO<sub>4</sub>)<sub>3</sub>薄膜的直接制备方法
- 荧光材料(CH<sub>2</sub>NH<sub>3</sub>)<sub>2</sub>ZnI<sub>4</sub>
- Li<sub>1.2</sub>Ni<sub>0.13</sub>Co<sub>0.13</sub>Mn<sub>0.54</sub>O<sub>2</sub>/Al<sub>2</sub>O<sub>3</sub>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