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圆形创面模型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410019502.9 | 申请日: | 2014-01-16 |
公开(公告)号: | CN103735331A | 公开(公告)日: | 2014-04-23 |
发明(设计)人: | 胡大海;贾文斌;董茂龙;陈冬冬;白晓智;石继红;赵文利;汤朝武;韩夫;方小兵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军医大学 |
主分类号: | A61D1/00 | 分类号: | A61D1/00 |
代理公司: | 西安新思维专利商标事务所有限公司 61114 | 代理人: | 黄秦芳 |
地址: | 710032 *** | 国省代码: | 陕西;6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圆形 创面 模型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烧伤外科及整形外科技术领域,涉及组织损伤与修复的基础研究及配套器械领域,尤其是一种圆形创面模型装置。
背景技术
自生物医学出现以来,组织的损伤与修复一直是临床医疗工作者所要面对的最直接的问题之一。体表皮肤是构成机体免疫屏障的第一道防线,当体表组织损伤形成创面之后,及时完整的创面修复是阻止和避免损伤进一步扩大的关键。同时随着社会的发展,各种复杂难治性创面的不断出现,给传统创面治疗措施带来了新的挑战。因此,创面修复是整个医学界所面临的最重要最基本的问题之一。
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实验动物的引入更好的促进了生物医学的进步。而在创面修复领域,科研工作者利用实验动物来研究创面及其修复的发生发展过程,验证相关治疗措施,从而更好的促进创面修复技术的发展。在创面研究中,圆形创面是科研工作者最广泛应用的创面模型之一。该模型具有易于观测创面愈合面积、愈合时间,易于计算创面愈合率、肉芽组织含量及进行病理、生化与分子生物学相关分析等优点,还可用于评价各种药物对创面愈合作用。因此,利用实验动物建立稳定的圆形创面模型是进行创面修复实验研究的前提。
在进行创面修复研究过程中,科研工作者往往利用手术刀或者打孔器来进行圆形创面模型的制备,其结果都能达到形成圆形或近似圆形创面的目的。随着科研技术的不断进步,科研要求的不断提高,以及创面修复研究的渐渐深入,科研工作者对创面模型的稳定性和标准性的要求也相应提高。然而,上述现有的圆形创面模型制备方法都存在有一定的局限性,因此,寻找并建立一种新型的简便的标准化的圆形创面模型制作方法和装置已成为广大科研工作者所努力的方向。
目前的研究发现利用现有的工具和方法虽能实现圆形或近似圆形创面模型的制备,然而,上述方法却存在以下缺点:①手术刀切取过程可控性差,规范化低,所制备模型与实际需要存在较大误差;②打孔器对创基及创缘产生较大的力学影响,与创面的自然愈合过程存在一定的误差;创面尺寸可选择性低,应用局限性较大;③制备过程繁琐复杂,所制备创面模型的稳定性不佳,可重复性不强,标准化程度低。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能够根据实际需要方便快捷的在实验动物体表制备出不同尺寸规格的标准化的圆形创面,进而减少人为误差对实验指标的影响的圆形创面模型装置。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圆形创面模型装置,其特别之处在于:包括由两个长方形本体拼接的可变径的柱体,所述两个长方形本体的中心连线上设置有水平伸缩轴,水平伸缩轴的中心垂直穿射有可360°旋转的旋转轴,所述旋转轴的顶端伸出柱体并设置有把手,其下部设置有水平的可伸缩刀轴;可伸缩刀轴的端部设置有刀片,刀片可上下活动的与可伸缩刀轴端部连接。
所述水平伸缩轴由套筒及分别套设在套筒左右两端的伸缩轴组成,套筒中心处设置有垂直方向的通孔,所述旋转轴通过通孔活动的穿设在水平伸缩轴上;可伸缩刀轴由同心的内轴和外轴组成,所述内轴可活动地套设于外轴内,外轴和内轴上分别设置有相对应的刻度。
所述两个长方形本体通过左右两侧分别设置的匹配的凸点和卡扣进行扣合。
与现有技术相比较,本发明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该装置能够简单方便快捷的实现圆形创面模型的制备,可重复性及可控性强,利于后续的实验研究的顺利进行;
(2)所制备圆形创面模型标准化高,稳定性好,更接近于实际要求,对创缘和创基影响小,对实验指标的人为影响小,保证了后续实验和研究的顺利进行和实验的准确性、稳定性和可靠性;
(3)可选择性高,可根据不同的实验需求对创面尺寸规格、创面深度进行自行选择,应用范围局限性小;
(4)该装置结构简单,对制作工艺及实验技术要求不高,简单易操作可重复性强,进而大大降低了科研成本。
附图说明
图1为发明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的A-A剖视图;
图3为柱体的半展开图;
图4为可伸缩刀轴的结构示意图。
其中:1.柱体;2. 旋转轴;3. 水平伸缩轴;4.把手;5. 可伸缩刀轴;6. 刀片;7.凸点;8.卡扣;9.内轴,10.外轴。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进行详细的说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军医大学,未经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军医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10019502.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