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基于音频指纹识别技术的电影映前广告监播系统无效
申请号: | 201410020626.9 | 申请日: | 2014-01-17 |
公开(公告)号: | CN103794209A | 公开(公告)日: | 2014-05-14 |
发明(设计)人: | 王博龙 | 申请(专利权)人: | 王博龙 |
主分类号: | G10L15/04 | 分类号: | G10L15/04;G10L19/022;G10L25/54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100085 北京市海***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基于 音频 指纹识别 技术 电影 广告 系统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音频指纹识别技术,用于电影映前广告监播。
背景技术
作为电影产业利润沉淀的终端,影院建设吸引了众多业内外资本。至2012年,中国电影银幕总量为13118块,使中国成为继美国之后第二个拥有“万块银幕”的电影市场。
中国电影票房近年来发展迅猛,2012年,中国电影的年票房达到170.73亿元,书写了新的历史记录,成为仅次于美国的全球第二大电影市场。
随着观影人数和银幕数量的增加,电影的媒体价值得到显现。电影贴片广告吸引了大批广告主,其收入也由2010年的19.5亿元增长到2011年的36.6亿元。
然而,影片贴片广告乱象丛生,院线在片方随片广告的基础上加贴单方签约的广告,致使电影贴片广告时间过长,引发观众不满,通过遮挡等方式影响贴片广告正常播放,改播影院单方签约的广告,由于观众入场时间不同,贴片广告的传播效果和价值与播映顺序有关,而影院常常为谋私利打乱广告顺序。即使是影院自营的广告业务,也存在着贴片广告被随意删减、漏播甚至收费不播的状况。
信息不对等导致乱象难禁引发不公平的竞争态势,和混乱的市场行为导致泡沫充斥影响行业发展。为避免利益受损,片方和广告主常常组织票房监管团队和广告监播团队对影院行为进行监控。但人工监管主观性强,真实性难以保证,不具法律证据效力,且成本高昂,一部影片的票房监管和广告监播费用动辄百万。
基于以上问题,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电影院映前广告监播的全自动智能统计系统,能够不受人为干预的获取院线广告监播的客观数据,及时有效的解决目前院线广告播出的种种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一种影院映前广告监播系统,该系统通过音频指纹识别技术对广告内容进行监听和匹配,并将匹配记录汇总后提供给相关用户和单位。
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所述。
音频匹配装置(202)对既有的广告音频片段进行解码、获取源数据。然后分窗,分窗无重复。对分窗数据做FFT变换,得到频谱数据。对频谱数据分割子频率带,提取每个子频率带中的能量特定值作为特征值。然后把所有子频带特征值值做一定的误差处理后哈希,得到每个窗口的特征值(即这个窗口的音频指纹)。把音频指纹以及相对开始时间保存入数据库。
音频监听装置(201)获取一段时长的环境录音后,对样本数据进行同样特征提取,然后通过通信模块将数据传送至音频匹配装置(202)。
音频匹配装置(202)从音频监听装置(201)获取音频指纹包后,根据特征哈希值找到所有相同点,然后根据计算时间差,如果样本中相同点之间的时间差和匹配库中相同点的时间差相同,则记为一次匹配,当匹配次数达到所设定的阈值,则判断为样本就是匹配库中的音频。
本发明和现有技术相比,有如下优点。
计算量小:
(1)由于分窗无重复,所有特征指纹总量少。
(2)由于采用哈希算法,所有不需要把特征和所有匹配库特征比较。
检索效率高,匹配速度快:
由于计算量小,所以相对它的匹配速度很快。可以用来做实时的音频匹配。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音频指纹提取以及检索方法的实施流程图。
图2为电影映前广告监播系统运作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在音频匹配装置(202)上,对音频解码,获取源数据。
对音频源数据进行分窗,分窗没有重复区域,另外大小需要根据需求调整。
对分窗数据做FFT变换,得到频谱数据。
对频谱数据分割子频率带,提取每个子频率带中的能量特定值作为特征值。
把所有子频带特征值值做一定的误差处理后哈希,得到每个窗口的特征值(即这个窗口的音频指纹)。
把音频指纹以及相对开始时间保存入数据库。
在音频匹配装置(202)上,获取一段时长的环境录音,并对录音样本数据做同样特征提取,然后将音频指纹包传送至音频监听装置(201)。
音频匹配装置(202)根据特征哈希值找到所有相同点。
根据特征点相对时间计算时间差,如果样本中相同点之间的时间差和匹配库中相同点的时间差相同,则记为一次匹配,当匹配次数达到所设定的阈值,则判断为样本就是匹配库中对应音频。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王博龙,未经王博龙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10020626.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用于正丙醇产生的微生物
- 下一篇:一种全自动钢管气密性检测机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