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协同增强PM2.5脱除和烟气余热深度利用的方法及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410020820.7 | 申请日: | 2014-01-17 |
公开(公告)号: | CN103868087A | 公开(公告)日: | 2014-06-18 |
发明(设计)人: | 杨林军;潘丹萍;吴昊;刘勇;姜业正 | 申请(专利权)人: | 东南大学 |
主分类号: | F23J15/04 | 分类号: | F23J15/04;F22D1/00;B03C3/16 |
代理公司: | 南京瑞弘专利商标事务所(普通合伙) 32249 | 代理人: | 冯慧 |
地址: | 211189 江***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协同 增强 pm sub 2.5 脱除 烟气 余热 深度 利用 方法 装置 | ||
1.一种协同增强PM2.5脱除和烟气余热深度利用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电除尘器入口烟道中的烟气增湿装置内喷入雾化热水,利用雾化热水在高温烟气中的蒸发对烟尘进行增湿调质处理,经增湿调质后烟气中水汽含量增至10~15%,温度降至105~120℃;经增湿和电除尘的烟气引入低温省煤器,以水为热交换媒质,使低温省煤器出口烟气温度降低至60℃~70℃,回收烟气降温放出的显热,并获得相对湿度达到70%~80%的烟气;来自低温省煤器的烟气由脱硫塔下部烟气进口进入塔内,与上部喷出的中低温脱硫液逆流接触,调节脱硫塔进口气液温差和脱硫操作液气比,使烟气在脱硫洗涤过程中达到过饱和,过饱和的水汽在PM2.5表面发生核化凝结,PM2.5粒度增大,由脱硫洗涤液和除雾器脱除凝结长大的含尘液滴。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协同增强PM2.5脱除和烟气余热深度利用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雾化热水来自低温省煤器的冷却水出水,以平均粒径为30~50μm的雾滴喷入电除尘器入口烟气增湿装置内。
3.根据权利要求1、2任一所述的协同增强PM2.5脱除和烟气余热深度利用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雾化热水中还添加由高聚物粘结剂和润湿剂组成的化学团聚剂,雾化热水中高聚物粘结剂和润湿剂的质量占处理粉尘质量的0.05~0.25%。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协同增强PM2.5脱除和烟气余热深度利用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脱硫塔中的脱硫液的进入温度为30~40℃,比进口烟温低20℃以上;脱硫操作液气比控制在5L/Nm3以上。
5.一种实施权利要求1~5任一所述的协同增强PM2.5脱除和烟气余热深度利用方法的装置,其特征在于,该装置按照烟气流向依次由烟气增湿装置、电除尘器、低温省煤器、湿法脱硫塔串联组成;烟气增湿装置设置于电除尘器入口烟道内,烟气增湿装置的热水入口与低温省煤器的冷却水出口由管道连接;湿法脱硫塔的烟气出口设有除雾器,湿法脱硫塔上部设有脱硫液喷嘴,底部设有补充脱硫液入口和脱硫废液出口,脱硫废液出口经过脱硫液循环泵与脱硫液喷嘴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实施协同增强PM2.5脱除和烟气余热深度利用方法的装置,其特征在于,低温省煤器进口烟道与电除尘器出口烟道之间还加装增压风机。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实施协同增强PM2.5脱除和烟气余热深度利用方法的装置,其特征在于,烟气增湿装置内设有双流体雾化喷嘴,双流体雾化喷嘴离电除尘器烟气入口的距离为10~15m。
8.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实施协同增强PM2.5脱除和烟气余热深度利用方法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低温省煤器中换热管为螺旋翅片管,沿冷却水流向分为高温段、低温段,低温段换热管采用耐腐蚀材料制作。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东南大学,未经东南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10020820.7/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吸油烟机智能控制系统及一键式吸油烟机
- 下一篇:布袋除尘器进风均流装置
- 一种Nd<sub>2</sub>O<sub>3</sub>-Yb<sub>2</sub>O<sub>3</sub>改性的La<sub>2</sub>Zr<sub>2</sub>O<sub>7</sub>-(Zr<sub>0.92</sub>Y<sub>0.08</sub>)O<sub>1.96</sub>复相热障涂层材料
- 无铅[(Na<sub>0.57</sub>K<sub>0.43</sub>)<sub>0.94</sub>Li<sub>0.06</sub>][(Nb<sub>0.94</sub>Sb<sub>0.06</sub>)<sub>0.95</sub>Ta<sub>0.05</sub>]O<sub>3</sub>纳米管及其制备方法
- 磁性材料HN(C<sub>2</sub>H<sub>5</sub>)<sub>3</sub>·[Co<sub>4</sub>Na<sub>3</sub>(heb)<sub>6</sub>(N<sub>3</sub>)<sub>6</sub>]及合成方法
- 磁性材料[Co<sub>2</sub>Na<sub>2</sub>(hmb)<sub>4</sub>(N<sub>3</sub>)<sub>2</sub>(CH<sub>3</sub>CN)<sub>2</sub>]·(CH<sub>3</sub>CN)<sub>2</sub> 及合成方法
- 一种Bi<sub>0.90</sub>Er<sub>0.10</sub>Fe<sub>0.96</sub>Co<sub>0.02</sub>Mn<sub>0.02</sub>O<sub>3</sub>/Mn<sub>1-x</sub>Co<sub>x</sub>Fe<sub>2</sub>O<sub>4</sub> 复合膜及其制备方法
- Bi<sub>2</sub>O<sub>3</sub>-TeO<sub>2</sub>-SiO<sub>2</sub>-WO<sub>3</sub>系玻璃
- 荧光材料[Cu<sub>2</sub>Na<sub>2</sub>(mtyp)<sub>2</sub>(CH<sub>3</sub>COO)<sub>2</sub>(H<sub>2</sub>O)<sub>3</sub>]<sub>n</sub>及合成方法
- 一种(Y<sub>1</sub>-<sub>x</sub>Ln<sub>x</sub>)<sub>2</sub>(MoO<sub>4</sub>)<sub>3</sub>薄膜的直接制备方法
- 荧光材料(CH<sub>2</sub>NH<sub>3</sub>)<sub>2</sub>ZnI<sub>4</sub>
- Li<sub>1.2</sub>Ni<sub>0.13</sub>Co<sub>0.13</sub>Mn<sub>0.54</sub>O<sub>2</sub>/Al<sub>2</sub>O<sub>3</sub>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