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正入射浸没式非制冷薄膜型红外探测器有效
申请号: | 201410020865.4 | 申请日: | 2014-01-17 |
公开(公告)号: | CN103855237B | 公开(公告)日: | 2017-01-25 |
发明(设计)人: | 黄志明;欧阳程;周炜;吴敬;高艳卿;黄敬国;褚君浩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科学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H01L31/09 | 分类号: | H01L31/09;H01L31/0232;H01L31/18 |
代理公司: | 上海新天专利代理有限公司31213 | 代理人: | 郭英 |
地址: | 200083 ***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入射 浸没 制冷 薄膜 红外探测器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红外探测器,具体涉及一种正入射浸没式非制冷薄膜型红外探测器。
背景技术
非制冷红外探测器是一种重要的红外探测器,相比光子型红外探测器而言,具有制备成本低廉、无需低温冷却系统、宽波段响应、能在高温下工作、器件封装简单等优点,在军事、民用和工业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过去,人们对非制冷红外探测器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体材料上。体材料因晶粒间的不完全接触和空洞等缺陷的影响,致使器件的重复性、稳定性较差,且器件存在热容大、响应速度慢等不利因素。随着薄膜生长技术和微电子工艺的不断发展,器件的薄膜化已成必然趋势。薄膜型探测器相比体材料器件具有响应速度快、可靠性和稳定性高、重复性好、易于集成化等优点,且器件薄膜化将使得非制冷红外探测器制作成阵列焦平面成为可能,这将大大扩展其应用领域。
但是,一般的非制冷薄膜型红外探测器普遍存在灵敏度低、时间常数大、器件响应率和探测率不高等问题。本发明通过对器件结构的合理设置,实现了基于化学溶液法[见参考文献一、二]制备锰钴镍氧薄膜的正入射浸没式非制冷红外探测器。该发明所述的正入射浸没式薄膜型红外探测器的性能优异,制备工艺简单,只需进行一次图形光刻,两次切片和两次掩膜镀金,即能将锰钴镍氧薄膜型探测器的电极由薄膜表面引到衬底背面,实现了红外敏感元薄膜的正入射浸没式探测,避免了背入射条件下红外光信号因衬底反射和吸收而造成的损失,且所设计的器件结构利于引线和封装。制得的正入射浸没式薄膜型器件具有响应率大(大于2.5×103V/W),探测率高(高于6×108cm·Hz0.5/W)和时间常数小(小于5毫秒)等优点。
以上涉及的参考文献如下:
1.Hou,Y.,et al.,Characterization of Mn(1.56)Co(0.96)Ni(0.48)O(4)films for infrared detection.Applied Physics Letters,2008.92(20).
2.侯云,黄志明等,锰钴镍薄膜热敏材料的制备方法.发明专利,200610030144.7。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出一种制备方法简单,结构新颖,具有时间常数小和探测率高的正入射浸没式薄膜型非制冷红外探测器。解决了传统非制冷薄膜型器件响应率和探测率不高、时间常数大、响应波段窄等问题,扩展了非制冷薄膜型红外探测器的应用范围。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正入射浸没式非制冷薄膜型红外探测器结构及其制备方法,器件结构的侧面图和俯视图如图1和2所示,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的红外敏感元薄膜表面有一能会聚红外信号的锗单晶半球透镜4,探测器的敏感元6位于锗透镜聚光中心焦点位置。
所述的锗单晶半球透镜4为折射率n=4、电阻率大于30Ωcm、表面镀制有抗反射层的锗半球晶体,在其底面镀有作为介质层与红外探测器进行粘接的硒砷化合物薄膜。
本发明所设计的探测器结构通过以下具体的工艺步骤来实现:
(一)探测器敏感元的制备
1)制备红外敏感薄膜。采用化学溶液方法在100微米的非晶氧化铝衬底上制备厚度为6-8微米锰钴镍氧薄膜。
2)刻蚀掩膜。在锰钴镍氧薄膜表面光刻图形化,后采用氩离子/HBr湿法刻蚀工艺,制作出0.12×3mm2、间距为0.4毫米的细长条状薄膜台面。浮胶清洗。
3)划片。通过机械划片的方式,将薄膜衬底片划成0.4×3mm2的长条状。
4)薄膜表面镀制铬/金电极。利用金属掩膜的方式,将两片0.3毫米宽的金属掩膜片紧贴在锰钴镍氧薄膜表面,后采用双离子束溅射工艺在薄膜样品上淀积30纳米的铬和150纳米的金作为电极,得到两个锰钴镍氧薄膜面积为0.12×0.3mm2的灵敏元,并将镀制好电极的薄膜在400℃下进行10分钟的热处理以确保良好的欧姆接触。薄膜表面未做掩膜的部分,其侧面也将附着有铬/金,且与薄膜表面的铬/金电极相导通。
5)衬底背面镀制铬/金电极。将锰钴镍氧薄膜翻转到衬底背面,使用0.3毫米宽的金属掩膜片放置于其中一个灵敏元的正中间,盖住灵敏元;另一个灵敏元则用金属掩膜片完全盖住,然后采用双离子束溅射工艺在薄膜衬底背面上淀积30纳米的铬和150纳米的金作为电极(由于衬底片很薄,薄膜表面的铬/金与衬底背面的铬/金是导通的)。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科学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未经中国科学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10020865.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陶瓷发热片
- 下一篇:无线数据通道建立方法、电子设备、服务器和系统
- 同类专利
- 专利分类
H01L 半导体器件;其他类目中不包括的电固体器件
H01L31-00 对红外辐射、光、较短波长的电磁辐射,或微粒辐射敏感的,并且专门适用于把这样的辐射能转换为电能的,或者专门适用于通过这样的辐射进行电能控制的半导体器件;专门适用于制造或处理这些半导体器件或其部件的方法或
H01L31-02 .零部件
H01L31-0248 .以其半导体本体为特征的
H01L31-04 .用作转换器件的
H01L31-08 .其中的辐射控制通过该器件的电流的,例如光敏电阻器
H01L31-12 .与如在一个共用衬底内或其上形成的,一个或多个电光源,如场致发光光源在结构上相连的,并与其电光源在电气上或光学上相耦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