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测试管状材料轴向导热系数的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410025129.8 | 申请日: | 2014-01-20 |
公开(公告)号: | CN103713013A | 公开(公告)日: | 2014-04-09 |
发明(设计)人: | 冉波;王黎明;赵伟利;郭子学;龚江城;姜宏民;赵君;陶丽茹;李德鑫 | 申请(专利权)人: | 核工业理化工程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G01N25/20 | 分类号: | G01N25/20;G01N25/18 |
代理公司: | 天津市宗欣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12103 | 代理人: | 胡恩河 |
地址: | 300180 *** | 国省代码: | 天津;1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测试 管状 材料 轴向 导热 系数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导热系数测试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测试管状材料轴向导热系数的装置。
背景技术
试验测量是获得材料导热系数主要的方法。根据试验测量过程中温度随时间的变化情况主要分为稳态法和瞬态法(或称动态法)两大类。稳态法包括热流计法、保护热板法、圆管法等;瞬态法包括热线法、热带法、常功率热源法、激光闪射法等。稳态法具有原理清晰,可准确、直接地获得导热系数的特点,适用于较宽温区的测量,其原理是利用稳态传热条件下传热速率等于散热速率来测量导热系数。瞬态法是近几十年内开发的导热系数测量方法,多用于高导热系数的测量或在高温条件下对试样进行导热系数测定,其原理为在测量各向同性导热材料过程中试样的温度随时间变化,通过测量这种变化来推算导热系数。除圆管法以外的其它稳态法和瞬态法都只能用于板状或柱状材料导热系数测试,不能用于管状材料导热系数测试。现有的圆管法是用于管状材料径向导热系数测试。目前还没有管状材料轴向导热系数测试方法。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为了克服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缺点儿提出的,其目的是提供一种测试管状材料轴向导热系数的装置。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测试管状材料轴向导热系数的装置,包括设置于两个材料和外观尺寸完全相同的待测管状材料的端面之间的环形加热器,所述待测管状材料远离环形加热器的一端设置有散热环;所述环形加热器为圆环状薄片,环形加热器的内径和外径与待测管状材料的内径和外径相同;所述待测管状材料两端的外壁上均粘贴有不少于三个测温元件,每一端的测温元件均沿与待测管状材料端面平行的圆环均布;所述测温元件通过引线与温度显示仪表连接。
所述环形加热器通过导线与加热控制器、电流表和外部电源串联,与电压表并联。
所述环形加热器采用薄膜加热器,其内部为电阻加热丝,外部为硅胶绝缘层。
所述环形加热器的厚度不大于2mm。
所述散热环为采用传热性能较好的金属铝、铜或不锈钢制成圆环形薄板。
所述散热环的内径小于待测管状材料的内径,散热环的外径大于待测管状材料的外径。
所述测温元件采用高精度铂电阻。
所述待测管状材料的端面平整光滑,端面与轴线垂直。
所述两个待测管状材料上粘贴的测温元件的位置相同。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
本发明解决了传热性能各向异性的管状材料轴向导热系数测量问题,采用两个待测试样对称布置的方法,避免了加热器热量损失导致测量误差问题。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一种测试管状材料轴向导热系数的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其中:
1、环形加热器 2、散热环
3、测温元件 4、温度显示仪表
5、加热控制器 6、电流表
7、电压表 8、外部电源
9、待测管状材料。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及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一种测试管状材料轴向导热系数的装置进行详细说明:
如图1所示,一种测试管状材料轴向导热系数的装置,包括设置于两个材料和外观尺寸完全相同的待测管状材料9的端面之间的环形加热器1,所述待测管状材料9远离环形加热器1的一端设置有散热环2;所述环形加热器1为圆环状薄片,环形加热器1的内径和外径与待测管状材料9的内径和外径相同;所述待测管状材料9两端的外壁上均粘贴有不少于三个测温元件3,每一端的测温元件3均沿与待测管状材料9端面平行的圆环均布;所述测温元件3通过引线与温度显示仪表4连接。
所述环形加热器1通过导线与加热控制器5、电流表6和外部电源8串联,与电压表7并联。
所述环形加热器1采用薄膜加热器,其内部为电阻加热丝,外部为硅胶绝缘层。
所述环形加热器1的厚度不大于2mm。
所述散热环2为采用传热性能较好的金属铝、铜或不锈钢制成圆环形薄板。
所述散热环2的内径小于待测管状材料9的内径,散热环2的外径大于待测管状材料9的外径。
所述测温元件3采用高精度铂电阻。
所述待测管状材料9的端面平整光滑,端面与轴线垂直。
所述两个待测管状材料9上粘贴的测温元件3的位置相同。
应用本发明一种测试管状材料轴向导热系数的装置的测量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核工业理化工程研究院,未经核工业理化工程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10025129.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凝固式捕纬装置
- 下一篇:玄武岩纤维复合耐高温过滤毡及其制备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