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带泄压装置的霍普金森试验发射炮管无效
申请号: | 201410029761.X | 申请日: | 2014-01-22 |
公开(公告)号: | CN103760010A | 公开(公告)日: | 2014-04-30 |
发明(设计)人: | 许进升;高艳宾;汪文强;周长省;赵超;郑健 | 申请(专利权)人: | 南京理工大学 |
主分类号: | G01N3/02 | 分类号: | G01N3/02 |
代理公司: | 南京理工大学专利中心 32203 | 代理人: | 朱显国 |
地址: | 210094 江***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带泄压 装置 霍普金森 试验 发射 炮管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材料动态力学性能实验研究领域,特别是一种带泄压装置的霍普金森试验发射炮管。
背景技术
分离式霍普金森杆是一种研究一维应力状态下材料动态力学性能的有效实验装置,其原理是建立在一维应力波基础上。自从1949年Kolsky发明它并用其研究一维应力状态下材料动态力学性能以来该实验装置已有很多改进,实验技术不断提高。其应用领域从最初研究金属材料的动态力学性能到现在可研究岩石、混凝土、陶瓷、高聚物、含能材料、泡沫材料等多种材料的动态力学性能。虽然分离式霍普金森试验装置的原理和技术已经发展成熟,但试验装置本身并没有标准化,仍有待进一步发展。
根据一维应力波基础可知,为了在入射杆中获得较好的入射波形,要求子弹与炮管壁间隙尽可能小,保证子弹与入射杆的对中性,而且要保证子弹在下一实验方便重新装载。子弹在炮管内部运动撞击入射杆,要求子弹在炮管端部撞击入射杆后炮管内的压力下降为外界大气压,对炮杆的泄压,方便子弹重新装载到炮管底部。
现有的霍普金森干一般采用加大炮管与子弹间的间隙,虽然这样也能得到泄压的目的,单对子弹与入射杆的对中性就不能保证,影响实验的精度。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降低子弹撞击入射杆的时炮管内压力的带泄压装置的霍普金森试验发射炮管。
实现本发明目的的技术解决方案为:
一种带泄压装置的霍普金森试验发射炮管,包括空压机接头、进气电磁阀、进气电磁阀转接头、气罐端盖、气罐、出气电磁阀转接头、出气电磁阀、手动电磁阀转接头、手动电磁阀、炮管转接头和炮管;气罐的进气端固连有气罐端盖,气罐端盖与气罐相对的一端固连有进气电磁阀转接头,进气电磁阀转接头与端盖连接的另一端固连进气电磁阀,进气电磁阀的另一端固连空压机接头;气罐的出气端固连有出气电磁阀转接头、出气电磁阀转接头的另一侧固连出气电磁阀、出气电磁阀另一端固连手动电磁阀转接头、手动电磁阀转接头另一端与手动电磁阀固连、手动电磁阀另外一端与炮管转接头固连,炮管转接头另一端与炮管固连;炮管末端轴向对称开有泄压孔,泄压孔为双圆头贯通键槽;泄压孔到炮管的端口距离大于子弹的长度。
本发明与现有技术相比,其显著优点:
(1)本发明结构简单,并非着眼于通过复杂的结构实现试验要求,而是在原本结构的基础上进行改造,提高了实验精度,加工制造方便,节省成本。
(2)本发明在炮管末端设置有泄压孔,能够在子弹撞击入射杆的瞬间进行泄压。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描述。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总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的炮管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的炮管截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一种带泄压装置的霍普金森试验发射炮管,包括空压机接头1、进气电磁阀2、进气电磁阀转接头3、气罐端盖4、气罐5、出气电磁阀转接头6、出气电磁阀7、手动电磁阀转接头8、手动电磁阀9、炮管转接头10和炮管11;气罐5的进气端固连有气罐端盖4,气罐端盖4与气罐5相对的一端固连有进气电磁阀转接头3,进气电磁阀转接头3与端盖连接的另一端固连进气电磁阀2,进气电磁阀2的另一端固连空压机接头1;气罐5的出气端固连有出气电磁阀转接头6、出气电磁阀转接头6的另一侧固连出气电磁阀7、出气电磁阀7另一端固连手动电磁阀转接头8、手动电磁阀转接头8另一端与手动电磁阀9固连、手动电磁阀9另外一端与炮管转接头10固连,炮管转接头10另一端与炮管11固连;炮管11末端轴向对称开有泄压孔14,泄压孔14为双圆头贯通键槽;泄压孔14到炮管11的端口距离大于子弹的长度。
空压机接头1和进气电磁阀2,进气电磁阀2和进气电磁阀转接头3,进气电磁阀转接头3和气罐端盖4,气罐端盖4和气罐5,气罐5和出气电磁阀转接头6,出气电磁阀转接头6和出气电磁阀7,出气电磁阀7和手动电磁阀转接头8,手动电磁阀转接头8和手动电磁阀9,手动电磁阀9和炮管转接头10,炮管转接头10和炮管11均采用螺纹连接。
气罐5的下端固连有气罐下支撑12,气罐下支撑12下端固连气罐底座13。
泄压孔14在炮管11末端周向对称开有四个。
其工作原理为:按下出气电磁阀6的同时打开手动电磁阀8,子弹在气罐4的压力推动下沿炮管运动,并进行加速,在子弹撞击入射杆的瞬间,通过子弹尾部四个泄压口泄压,这样留在炮管里的压力减小,方便二次装填子弹。
实施例1:
结合图1~图3: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南京理工大学,未经南京理工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10029761.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