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玄武岩纤维布与混凝土界面粘结性能的测试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410034827.4 | 申请日: | 2014-01-24 |
公开(公告)号: | CN103776766A | 公开(公告)日: | 2014-05-07 |
发明(设计)人: | 沈德建;金秋蓉;刘琳;申嘉鑫;陈莹;邓树成;王南江;姚盼盼;成大宝;殷粉芳 | 申请(专利权)人: | 河海大学;淮河水利委员会治淮工程建设管理局 |
主分类号: | G01N19/04 | 分类号: | G01N19/04 |
代理公司: | 南京经纬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32200 | 代理人: | 张惠忠 |
地址: | 210098***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玄武岩 纤维 混凝土 界面 粘结 性能 测试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玄武岩纤维布与混凝土界面粘结性能的测试方法,属于混凝土建筑领域。
背景技术
土木工程领域中,目前实验常用的纤维布与混凝土界面性能测试方法主要有单剪试验测试方法、梁铰式试验测试方法,单剪试验测试方法中存在的问题是加载端纤维片材易翘起,加载过程中加载端难以保持水平,难以保持FRP片材轴心受拉;梁铰式试验测试方法中装置复杂且受力模型较复杂。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采用一种玄武岩纤维布与混凝土界面粘结性能的测试方法,其步骤如下:
第一步:按照尺寸设计要求拼装一长方形混凝土模板框,混凝土模板框放置在基座上,在混凝土模板框的左端部模板的中心位置打一通孔,在混凝土模板框的右端部模板的中心位置打一通孔,在混凝土模板框内的中间部位放置左隔板、右隔板,左隔板和右隔板相邻放置,在左隔板的中心位置打一通孔,在右隔板的中心位置打一通孔,左右端部模板上的通孔与左右隔板上的通孔的中心线位于同一直线上;
第二步:把锚固端钢筋的一端从左端部模板上的通孔中穿出,并伸到左隔板上的通孔中;把加载端钢筋的一端从右端部模板上的通孔中穿出,并伸到右隔板上的通孔中,其目的在于使锚固端钢筋和加载端钢筋位于混凝土块的中心线上;
第三步:在混凝土模板框中浇筑混凝土,并按标准养护,在混凝土试块达到预期强度后,拆除混凝土模板框,形成相邻并排放置的锚固端混凝土块和加载端混凝土块,并使锚固端混凝土块与加载端混凝土块的中心线处于同一直线上;
第四步:把一块纵向玄武岩纤维布的一部分粘贴在锚固端混凝土块的一侧,另一部分粘贴在加载端混凝土块的一侧,一块玄武岩纤维布的中心线与锚固端混凝土块、加载端混凝土块一侧的中心线重合,把另一块纵向玄武岩纤维布的一部分粘贴在锚固端混凝土块的另一侧,另一部分粘贴在加载端混凝土块的另一侧,另一块玄武岩纤维布的中心线与锚固端混凝土块、加载端混凝土块另一侧的中心线重合,并且一块玄武岩纤维布和另一块玄武岩纤维布对称的粘贴在锚固端混凝土块、加载端混凝土块二侧;
第五步:在锚固端混凝土块的四周粘贴至少一层玄武岩纤维布;
第六步:在玄武岩纤维布与混凝土块粘结良好后,在粘贴在加载端混凝土块上的玄武岩纤维布上沿中心线方向按一定间距粘贴应变片;
第七步:在没有粘贴玄武岩纤维布的混凝土块的两侧各布置一个位移计,位移计一端与锚固端混凝土块相连接,另一端与加载端混凝土块相连接;
第八步:使应变片及位移计与记录仪相连接,把锚固端钢筋与锚固端万向铰相连接,并使锚固端万向铰与固定装置相连接,把加载端钢筋与加载端万向铰相连接,并使加载端万向铰与加载装置相连接并进行测试。
作为针对本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粘贴在锚固端混凝土块上的玄武岩纤维布的长度≥粘贴在加载端混凝土块上的玄武岩纤维布的长度。其目的在于使锚固端混凝土块上的玄武岩纤维布被进一步的固定在锚固端混凝土块上以达到使剥离发生在加载端混凝土块的目的。
作为针对本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左端部模板上的通孔和左隔板上的通孔大小相同,右端部模板上的通孔和右隔板上的通孔大小相同。其目的在于方便钢筋的插入和对中。
有益效果:本发明的特点是测试方法简便、易操作,使用该方法的受力模型简单,数据精确度高;装置组装简单,零件较少,操作方便。通过使混凝土块的中心线处于同一直线上,并通过万向铰调整偏心距,消除试件受扭、错位的影响,提高了试验结果的精确度。本装置可以在任意需要的现场进行安装,适用于各种情况下的双剪试件界面性能研究,可作为界面性能研究中经典实用的测试方法。
附图说明
图1是沿纤维布受力方向的应变变化趋势图。
图2是混凝土模板框示意图。
图3是A-A剖面图。
图4是混凝土钢筋布置示意图。
图5是纵向玄武岩纤维布布置示意图。
图6是环向玄武岩纤维布布置示意图。
图7是应变片布置示意图。
图8是测试装置俯视示意图。
图9是测试装置主视示意图。
附图标记名称如下:3、玄武岩纤维布;4、锚固端钢筋;5、加载端钢筋;6、混凝土试块;7、玄武岩纤维布;8、玄武岩纤维布;9、应变片;10、位移计;11、锚固端万向铰;12、加载端万向铰;14、混凝土模板框;15、左端部模板;16、右端部模板;17、左隔板;18、右隔板;19、混凝土块;20、混凝土块;21、通孔;22、通孔;23、通孔;24、通孔。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河海大学;淮河水利委员会治淮工程建设管理局,未经河海大学;淮河水利委员会治淮工程建设管理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10034827.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MOSFET的制造方法
- 下一篇:一种布料防水防污处理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