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液晶显示装置和安装有液晶显示装置的设备有效
申请号: | 201410035792.6 | 申请日: | 2014-01-24 |
公开(公告)号: | CN103969903B | 公开(公告)日: | 2018-09-28 |
发明(设计)人: | 岩本宜久 | 申请(专利权)人: | 斯坦雷电气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G02F1/139 | 分类号: | G02F1/139;G02F1/1335 |
代理公司: | 北京三友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127 | 代理人: | 吕俊刚;刘久亮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液晶 显示装置 装有 设备 | ||
液晶显示装置和安装有液晶显示装置的设备。一种液晶显示装置包括液晶显示元件;以及驱动电路,所述驱动电路在所述液晶显示元件的相对的电极之间施加电压以具有置于以0.5Hz至5Hz频率交替的亮/暗显示的显示区域,其中,在所述液晶显示元件的垂直配向膜和液晶层之间设置有设计为增强液晶分子的垂直配向控制的层,以及所述液晶层中的预倾斜角是87°以上89.52°以下。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液晶显示装置和安装有液晶显示装置的设备。
背景技术
通常,利用在大致以正交尼科耳结构设置的偏光板之间设置垂直配向的液晶单元来构造垂直配向型液晶显示元件。垂直配向的液晶单元是在上基板和下基板之间插入的液晶层的液晶分子相对于基板而大致地垂直配向的液晶单元。在垂直配向的液晶显示元件中,从基板法线方向观察的背景显示区域域(非施加电压的区域)的光透射率非常低,大致等于以正交尼科耳结构设置的两个偏光板的光透射率。因此,垂直配向的液晶显示元件能够相对容易地实现高对比度显示装置。
已知有多种用于均匀地配向液晶分子的方法。这些方法包括:(i)设计为经由表面轮廓效果来实现均匀配向的方法,其中,该表面轮廓效果可能是利用在基板的内表面上倾斜地蒸发沉积作为配向膜的金属氧化物(例如SiOx)并在沉积表面上形成锯齿形图案来形成的;(ii)所谓的光配向处理方法(例如,参见日本特许第2872628号公报),其被设计为利用沿着与基板法线方向倾斜的方向铺设聚酰亚胺或其它有机薄膜并利用紫外线对其进行辐射来在基板的内表面上形成有机配向膜,以及(iii)一种被设计为在基板的内表面上形成具有特定的表面自由能的配向膜并提供有摩擦处理的方法(例如,参见日本特开2005-34254号公报)。这些是单畴配向方法,其能够在非施加电压时段期间以特定的方向对垂直配向的液晶单元的液晶层中的液晶分子进行配向。
除了当从前方观察时的高对比度显示之外,单畴垂直配向的液晶显示元件利用至少在上基板和下基板任一以及偏振片之间设置具有负单轴和/或双轴光学各向异性的视角补偿片能够提供针对背景显示区域域和暗显示时段的宽视角特性。此外,由于在亮显示期间针对最佳可视方向和与该方向垂直的方向也具有良好的视角特性,因此,单畴垂直配向的液晶显示元件广泛应用于对于由左右方向和上方向,或者左右方向和下方向的三个方向的视角特性特别看重的应用中,例如在车载液晶显示装置中。
发明内容
图12是示出单畴垂直配向的液晶显示装置的示例的截面示意图。液晶层55被设置在由框状密封剂54包围并位于上基板(上侧基板)50a和下基板(下侧基板)50b之间的区域,其中上基板和下基板都起到电极和配向膜的作用。液晶层55是相对于基板50a和50b对液晶分子大致进行垂直配向的液晶层。为了在一个方向对液晶分子进行配向,已经向两个基板50a和50b的配向膜提供了配向处理。在位于液晶层55相对侧上的基板50a和50b的各个表面上,以诸如正交尼科耳结构来设置上偏振片56a和下偏振片56b。用这样的方式来液晶显示装置的液晶显示元件部分使其包括基板50a和50b、密封剂54、液晶层55和偏振片56a和56b。
具有光学膜58的背光59被设置在液晶显示元件部分的背面,例如光学膜58包括夹在层状液晶显示元件部分和背光59之间的扩散片和/或亮度提高膜。液晶显示元件、光学膜58和背光59被固定于壳体(底架)60内部合适的位置。
如果对单畴垂直配向的液晶显示装置施加振动,那么在照亮的显示区域内部有时会产生暗区,导致显示不均匀。当低频地(例如几个Hz或更少)进行明/暗闪烁显示时会发生上述情况。
图13A是示出在不施加振动的情况下当显示区域显示闪烁操作时,单畴垂直配向的液晶显示装置的亮显示状态的照片。液晶分子沿着照片从上到下的方向被配向。黑色绘制的交叉标记示出上偏振片和下偏振片的吸收轴。上偏振片和下偏振片的吸收轴的方向分别与液晶分子的配向方向顺时针和逆时针地成45°角。在矩形形状的显示区域域的表面内获得了均匀的亮显示状态。以3Hz进行用于交替亮/暗显示的闪烁。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斯坦雷电气株式会社,未经斯坦雷电气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10035792.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硅基液晶显示屏驱动芯片
- 下一篇:一种绵羊饲料适口性测定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