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获取珍珠贝贝壳内寄生才女虫的方法有效

专利信息
申请号: 201410038856.8 申请日: 2014-01-26
公开(公告)号: CN103782938A 公开(公告)日: 2014-05-14
发明(设计)人: 叶灵通;唐彬;姜敬哲;刘广锋;王江勇 申请(专利权)人: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南海水产研究所
主分类号: A01K61/00 分类号: A01K61/00;G01N1/02
代理公司: 广州知友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44104 代理人: 宣国华
地址: 510300 广东*** 国省代码: 广东;44
权利要求书: 查看更多 说明书: 查看更多
摘要:
搜索关键词: 一种 获取 珍珠贝 贝壳 寄生 才女 方法
【说明书】:

技术领域

发明涉及一种获取珍珠贝贝壳内寄生才女虫的方法。

背景技术

才女虫病是珍珠贝养殖中最常见、危害极大的寄生虫病,能够钻入贝壳内,形成各种形状的洞穴,俗称珍珠贝“黑心肝病”。由于才女虫具有极强的钻孔能力,能够钻穿贝壳,侵入到珍珠贝实质组织,所以经常使珍珠贝的各种器官发生炎症、萎缩等病变,严重影响珍珠贝的生长与发育,甚至导致珍珠贝大规模死亡。活体特征是才女虫形态分类的重要依据,获得活体的才女虫也是研究才女虫习性、建立幼虫培养技术所必备的条件。完整的虫体是形态分类最基本的条件,失去才女虫的任何一部分都有可能导致分类上的错误。所以,获得活体、完整的才女虫对种类鉴定和生活史的研究都具有重要的意义。才女虫隶属于环节动物门多毛纲,是一种柔软、容易断裂的虫体,所以,想获取完整的才女虫具有一定的难度。而珍珠贝寄生的才女虫由于具有洞栖习性,坚硬贝壳的庇护和虫体本身柔软易断的特性使得获取完整活体才女虫的难度更大。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一种获取珍珠贝贝壳内寄生才女虫的方法,该方法能避免由于才女虫的挣扎而引起的虫体断裂或死亡,或误伤、误断虫体,能获取活体的、完整的才女虫。

本发明的上述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的:一种获取珍珠贝贝壳内寄生才女虫的方法,含以下步骤:

(1)选取带有寄生才女虫的珍珠贝,打开壳体,露出壳体上的才女虫洞穴,预处理后获得才女虫洞穴;

(2)在才女虫洞穴两端各设一个开口,自开口处注入麻醉液,等待3~5分钟后,完全打开才女虫洞穴,暴露出洞穴内的才女虫;

(3)将才女虫取出,置于装有解麻醉剂的容器中,使才女虫苏醒,获得完整的才女虫个体,其中从注入麻醉液到开始解麻醉,时间控制在10~15min。

本发明步骤(1)中所述的预处理包括去除才女虫洞穴周边的珍珠贝内脏,并采用过滤海水清洗。

本发明步骤(2)中所述开口的长度优选为0.5~1.5cm。

本发明步骤(2)中所述麻醉液为氯化镁MgCl2和氯化钠NaCl的蒸馏水溶液,其中氯化镁MgCl2的浓度为0.2~0.4mol/L,氯化钠NaCl的浓度为0.11~0.14mol/L。

本发明所述氯化镁MgCl2的浓度为0.3mol/L,氯化钠NaCl的浓度为0.12mol/L。

本发明每个开口注入麻醉液的用量为10~15μL。

本发明步骤(3)中所述的解麻醉剂为过滤海水。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具有如下优点:

(1)现有技术并不使用麻醉剂,而是直接挑开洞穴分离才女虫,这样得到完整才女虫的比率低,且耗时长,得到的不完整的才女虫的示意图见图5;而本发明首次在挑取才女虫时使用麻醉剂,既能提高获得虫体的完整率,又能缩短挑取虫体时间;

(2)本发明申请人对麻醉时间和麻醉剂剂量进行了探索发现,用纯粹海水作为溶剂配置的MgCl2溶液更容易导致虫体反应剧烈、挣扎或麻醉过度而导致死亡,而应用生理盐水(0.12mol/L NaCl溶液)作为溶剂配置MgCl2溶液具有以下优点:由于才女虫属于海水寄生虫,淡水配置的生理盐水对其具有一定的麻醉作用,但是麻醉作用不够强;但是,若与MgCl2混合配置麻醉剂却能达到很好效果,生理盐水的等渗作用同时能防止才女虫脱水而死,也能减轻才女虫的挣扎,增加虫体的完整率,虫体也具有更高的苏醒率。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实施例1中选取的带有才女虫洞穴的珍珠贝,其中箭头所指的为才女虫洞穴;

图2是本发明实施例1中才女虫头部、尾部伸出洞穴外的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实施例1中才女虫在洞穴内麻醉后的完整才女虫;

图4是本发明实施例1中解麻醉后的完整的才女虫,该才女虫触手、尾部都齐全;其中1为尾部,2为头部;

图5是不完整的才女虫的示意图,该才女虫的头部无触手,尾部断裂。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

本实施例提供的获取珍珠贝贝壳内寄生才女虫的方法,含以下步骤:

(1)用尖嘴钳在珍珠贝贝壳边缘撕开一道小口,螺丝刀自小口内插入将贝壳撬开,小心除去洞穴旁边的内脏,过滤海水将洞穴区域冲洗干净,珍珠贝中的才女虫洞穴如图1中所示;

下载完整专利技术内容需要扣除积分,VIP会员可以免费下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南海水产研究所,未经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南海水产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10038856.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专利文献下载

说明:

1、专利原文基于中国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说明书;

2、支持发明专利 、实用新型专利、外观设计专利(升级中);

3、专利数据每周两次同步更新,支持Adobe PDF格式;

4、内容包括专利技术的结构示意图流程工艺图技术构造图

5、已全新升级为极速版,下载速度显著提升!欢迎使用!

请您登陆后,进行下载,点击【登陆】 【注册】

关于我们 寻求报道 投稿须知 广告合作 版权声明 网站地图 友情链接 企业标识 联系我们

钻瓜专利网在线咨询

周一至周五 9:00-18:00

咨询在线客服咨询在线客服
tel code back_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