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快装玻璃热管LED灯具有效
申请号: | 201410042623.5 | 申请日: | 2014-01-28 |
公开(公告)号: | CN103775881A | 公开(公告)日: | 2014-05-07 |
发明(设计)人: | 陈旭 | 申请(专利权)人: | 陈旭 |
主分类号: | F21S2/00 | 分类号: | F21S2/00;F21V29/00;F21V23/00;F21Y101/02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317500 浙江省台州***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玻璃 热管 led 灯具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快装玻璃热管LED灯具。LED是激光发光两极管的英语简称,可以看作是本技术领域公认的专业术语。
背景技术
采用重力热管的LED灯具,其大致结构应该为热管下面的热端传热连接若干个LED。热管在这里起的主要作用应该是实现热流密度变换和散热。有关的热流密度变换为大致从约0.5瓦/平方厘米变换为约0.06瓦/平方厘米。
考察现有的LED灯具,对于其中的一个长*宽为5*7毫米、总功率0.6瓦、光效21%的LED并且除发光以外的能量全部通过表面传导进入环境、LED全部表面积取1厘米2(0.5*0.7*2+0.1.25*(7+5+7+5)),其散热负荷的热流密度为0.6*(1-0.21)/1=0. 474瓦/厘米2。如果不采用散热器,LED的表面温度会超过100℃。
又,对于一个散热负荷为10瓦的带散热器的LED,以其散热器表面的散热面积200平立方厘米计,则其散热功率密度为0. 05瓦/厘米2。作为对照参考:太阳光曝射的峰值强度约为1千瓦/㎡合0.1瓦/厘米2。一个表面积170厘米2的25瓦白炽灯灯泡,由于玻璃泡壳对红外线的阻挡和吸收作用,使得玻璃泡壳表面的温度明显上升。这里,取通过玻璃泡壳的散热功率10瓦,则其通过玻璃泡壳传导的散热功率密度为10/170≈0.0588瓦/厘米2。
物体散热功率与散热表面温升的计算公式为:
Q=K*ΔT*S…………
式1中Q为散热功率,量纲为瓦;K为从玻璃热管冷端表面到空气的传热系数,量纲为瓦/(℃*㎡);ΔT为空气受热的升温,量纲为K或者℃;S为与空气接触的玻璃热管冷端的面积,量纲为平方米。
将Q=10,K=23瓦/(℃*㎡),S=0.02㎡代入;得所述散热模型的温升ΔT≈21.74℃。当S=0.017㎡时得到温升ΔT≈25.58℃。这里所有的散热负荷都以几乎平均的温度通过与空气换热进入环境。实际上,传热系数K的数值还与表面状态包括清洁状态和发射率有关。
对于LED灯具,其从LED到空气的散热途径远比白炽灯复杂。将LED灯具散热器表面相对环境温度30℃的温升值取21.74℃,并取LED与热管热端之间导热材料的温度降2℃、热管热端管壁的温度降2℃、从热管热端到冷端两相流换热的温度降忽略不计、热管冷端管壁的温度降1℃,则可知所述LED的表面温度将达到30+21.74+1+2+2=56.74℃。鉴于LED的表面温度随环境温度和其本身热流密度变化而变化。当设定环境温度的最高值为30℃、传热系数设定为23以及LED的最高温度为64℃时,每瓦散热功率需要的玻璃热管冷端面积至少为15平方厘米;相应的热流密度为0.0667瓦/厘米2。在此工况下,LED10万小时的光衰可望低于20%;而现有少数劣质LED灯具仅仅一个夏季光衰就会达到50%以上。
中国专利2008200495178公开了一种大功率热管LED照明装置,包括有LED、基座、热管,以及设置有散热装置,基座的一侧设置有一个或者一个以上的LED,热管的一端即热端与所述的基座相连接、另一端即冷端与所述的散热装置相连接。热管与基座之间直接焊接或者填充导热硅脂而不用其他中间传热介质,热阻相对较小,热量传递效率高。具有结构简单,散热效果好,工作可靠的特点。但其采用基座传热连接LED需要设置电气绝缘层实现电气隔离;其在金属热管冷端配置散热翅板作为与空气的换热界面,由于热管冷端与散热翅板之间也有温度降,并且散热翅板的表面温度不均匀,因而增加了散热环节和与空气的换热热阻;散热片产生成本并且不容易清洁;金属热管热端与LED之间需要耐压较高的绝缘层,绝缘层本身存在热阻。LED表面因为热流密度大,同样的热阻,温度降会大许多。由于LED对温度敏感,温度超过65℃LED会较快衰退。因此,削减传热环节和减小传热环节的热阻就具有重要意义。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要提供快装玻璃热管LED灯具。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陈旭,未经陈旭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10042623.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