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正面冲击摩擦测试装置及测试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410042644.7 | 申请日: | 2014-01-29 |
公开(公告)号: | CN103760101A | 公开(公告)日: | 2014-04-30 |
发明(设计)人: | 彭玉兴;朱真才;于永立;陈国安;曹国华;李伟;周公博;卢昊;王大刚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矿业大学 |
主分类号: | G01N19/02 | 分类号: | G01N19/02;G01L5/0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21008 江苏省***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正面 冲击 摩擦 测试 装置 方法 | ||
1.一种正面冲击摩擦测试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气压泵(01)、气动冲击装置(02)、入射杆(03)、支座(04)、加速度传感器(05)、速度传感器(06)、第一应变计(07)、第二应变计(08)、第一试样(09)、第二试样(10)、透射杆(11)、皮带轮(12)、减震器(13)、皮带(14)、变频电机(15)、计算机(16)以及信号采集装置(17);气动冲击装置(02)、入射杆(03)、第一试样(09)、第二试样(10)、透射杆(11)同轴设置;通过调节气动冲击装置(02)的冲击强度,给入射杆(03)不同强度的加载;入射杆(03)上从左到右依次附有带磁性的加速度传感器(05)、速度传感器(06)、第一应变计(07)、第二应变计(08);加速度传感器(05)、速度传感器(06)分别用来测量第一试样(09)正面冲击的加速度、速度;第一应变计(07)用来测量试样正面冲击摩擦过程的正向应变,第二应变计(08)用来测量试样正面冲击摩擦过程中的切应变;第一应变计(07)靠近入射杆(03)的左侧,第二应变计(08)靠近入射杆(03)的右侧,用来提高测量结果的准确度;入射杆(03)和透射杆(11)的末端通过型面连接分别连接需要测试的摩擦试样,两个试样接头组成正面冲击摩擦副;透射杆(11)由变频电机(15)驱动,通过传送带传递给透射杆(11)角速度;入射杆(03)和支座(04)通过滑动轴承连接使得其有轴向和圆周方向两个自由度,透射杆(11)和支座(04)通过滚动轴承连接使得其只有圆周方向一个自由度;透射杆(11)转动的角速度可以通过调节变频电机(15)的转速来调节。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正面冲击摩擦测试装置,其特征在于:入射杆(03)和透射杆(11)的末端可以通过型面连接来连接包括圆形、圆环形在内的多种形状的试样组成不同形式的正面冲击摩擦副。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正面冲击摩擦测试装置,其特征在于:入射杆(03)和透射杆(11)相邻的末端圆柱面上拧有四个螺钉阻止第一试样(09)、第二试样(10)的轴向松动。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正面冲击摩擦测试装置,其特征在于:第一试样(09)与第 二试样(10)之间存在间隙,以便模拟正面冲击过程。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正面冲击摩擦测试装置,其特征在于:第一试样(09)、第二试样(10)表面还可以涂抹一些润滑材料来模拟湿摩擦的工况。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正面冲击摩擦测试装置,其特征在于:入射杆(03)上面吸附有带磁性的加速度传感器(05)、速度传感器(06)可以测量第一试样(09)正面冲击的加速度、速度。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正面冲击摩擦测试装置,其特征在于:透射杆(11)右端和减震器(13)之间的设有1mm到3mm间隙。
8.一种应用权利要求1-7任一所述正面冲击摩擦测试装置的正面冲击摩擦测试方法,包括以下步骤:以圆环形冲击表面为例说明,r1、r2分别表示圆环形的小径、大径;
1)实验前要对试样摩擦副表面做一定的抛光预处理,使其表面粗糙度达到Ra=0.07μm,以便判定正面冲击过程中是否产生相对滑动,是否存在动摩擦;
2)安装第一试样(09)和第二试样(10),启动变频电机(15),气动冲击装置(02)冲击入射杆(03),信号采集装置记录实验过程中加速度传感器(05)、速度传感器(06)、第一应变计(07)和第二应变计(08)的变化;第一应变计(07)测得正应变ε,第二应变计(08)测得切应变γ;
3)冲击速度、加速度由速度传感器、加速度传感器直接测得;冲击力、冲击扭矩和摩擦因数通过正应变ε、切应变γ公式推导得到;计算机(16)采集正面冲击过程中所得数据,根据理论推导拟合出正面冲击过程中冲击力、冲击扭矩、冲击速度、加速度和摩擦因数的变化曲线;
入射杆正应力:σ=Eε,其中E表示入射杆弹性模量;
入射杆表面切应力:τ=Gγ,其中G表示入射杆的切变模量;
冲击力:F=σA,其中A=πR2,R表示入射杆半径;
冲击扭矩:其中IR表示入射杆横截面对圆心的极惯性矩;
摩擦因数通过正应变ε、切应变γ由以下理论公式推导得到:
试样冲击截面正应力:其中Sa表示试样冲击截面面积;
试样冲击截面平均切应力:其中τr表示冲击截面上距圆心为r的任意点的切应力,Ia表示试样冲击横截面对圆心的极惯性矩;
试样所受平均切应力等于摩擦力,摩擦因数: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矿业大学,未经中国矿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10042644.7/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