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米苋全程机械化生产配套栽培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410047065.1 | 申请日: | 2014-02-11 |
公开(公告)号: | CN104823617A | 公开(公告)日: | 2015-08-12 |
发明(设计)人: | 张兆辉;姜玉萍;缪云;陈春宏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市农业科学院 |
主分类号: | A01G1/00 | 分类号: | A01G1/00;A01B79/00;A01C21/0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01403 ***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全程 机械化 生产 配套 栽培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米苋栽培方法,更准确地说是一种米苋生产过程中农机措施与农艺措施有机结合的精细化耕整地、精量化播种、机械化采收一体化的全程机械化配套栽培方法。
背景技术
由于米苋耐热性强,适应性广,可以分批播种、多茬采收,种植周期为4月-11月,因此,是夏淡季蔬菜市场的重要绿叶蔬菜之一。目前,我国米苋生产的机械化水平较低,生产过程中的作畦、播种、采收等环节主要以人工为主,劳动强度大,生产效率低,尤其是近年来劳动成本大幅增加,使米苋的生产成本大幅上升;同时,人工采收米苋易使人疲劳,采收速度慢,因此需要大量的劳力才能及时、适时的采收,以保证最佳的采收时期。由于米苋生长周期短、多茬次采收、劳动强度大,一方面造成了土壤的重茬现象,容易导致连作障碍、营养缺失等问题,另一方面则造成了米苋生产的劳动成本大、生产效率低,因此有必要进行全程机械化配套栽培技术,以保证米苋的规模化经营、大面积种植。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米苋高效栽培的全程机械化作业模式,既省时又省力;同时,对土壤进行深翻,以改善土壤生长环境,保证根系的正常生长;对种子进行筛选,可以剔除瘪粒及杂质,提高种子发芽率,保证成苗率,以保证米苋的机械化采收,实现米苋生产的全程机械化作业。
具体步骤如下: ⑴品种选择:主要为红米苋(大红苋菜)、白米苋(大圆白米苋);
⑵机械施肥:作畦前使用施肥机撒施硫酸钾型复合肥(15︰15︰15),施肥时拖拉机从棚的左侧或右侧开始撒施,以保证施肥均匀,亩施硫酸钾型复合肥为40-50kg;封行后每隔7-10d分别撒施一次尿素,每亩约15kg;第一茬采收、第二茬采收后分别撒施一次尿素,每亩约15kg; ⑶精细整地、作畦:在土壤湿度均匀一致,土壤含水量约40%时,大型拖拉机配带七圆盘犁对土壤进行深翻,耕深达25-30 cm,并使用旋耕犁进行旋耕、土地平整,使米苋耕层土壤细碎,深度约18 cm。然后使用大型拖拉机配带蔬菜作畦机进行旋耕、圆盘开沟、作畦、整形、镇压等,每小时8-10亩,作畦后畦底宽1.6 m,畦面宽1.4 m,畦高15.0 cm,以满足精量播种的要求;镇压使畦面微实、平整,以适于米苋的机械化采收; ⑷精量播种: 播种方法:使用大型拖拉机配带蔬菜播种机进行条播并镇压,同时调节播种量,使开展度保持在45-50%,每小时播8-10亩; 播种期:当土壤10 cm耕层以内日均温度达到15℃以上,土壤含水量40%左右时,适时进行播种,开始播种日期为4月初;播种密度:播种幅宽1.4m,播种条数为23条,行距5.5cm,播种深度约0.5 cm,亩用种量2.5-3.0kg; ⑸机械化多茬次采收:在米苋生长18-25d时,使用自走式绿叶菜收割机开始采收第一茬,然后于第一茬采收后15-18d采收第二茬,于第二茬采收后15-20d采收第三茬;收获幅宽1.6m,每小时可收获2-3亩,可以实现一次性采收、输送。
本栽培方法具有以下优点:
①深翻为米苋的生长提供了较为理想的耕层,改善了土壤理化性状,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连作障碍的影响;
②由于米苋播种密度大,在一定程度上控制了杂草,减少了除草剂的使用,保证了米苋的产品质量安全,也节省了人工;
③适时采收,再加上与之配套的农艺措施,实现了米苋的机械化多茬次采收,降低了劳动成本,提高了生产效率。
附图说明:
图1 为本发明采用“精细整地、作畦”示意图;
图2 为本发明采用“条播”方式播种示意图;
图3 为本发明采用“自走式绿叶菜收割机”采收及效果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市农业科学院,未经上海市农业科学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10047065.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