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无线电力传输系统及用于该无线电力传输系统中的电感器有效
申请号: | 201410049575.2 | 申请日: | 2011-04-06 |
公开(公告)号: | CN103779973A | 公开(公告)日: | 2014-05-07 |
发明(设计)人: | 菅野浩;山本浩司 | 申请(专利权)人: |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H02J17/00 | 分类号: | H02J17/00;H01F38/14 |
代理公司: | 中科专利商标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11021 | 代理人: | 樊建中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无线 电力 传输 系统 用于 中的 电感器 | ||
本申请是申请日为2011年4月6日、申请号为201180002312.0、发明名称为“无线电力传输系统”的分案申请。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以非接触方式补给或收集(集电)能量的无线电力传输系统及用于该无线电力传输系统中的电感器。
背景技术
在电子设备的灵活性确保/防水对应、壁挂电视的无布线化、甚至是为了方便对电动汽车等的大型设备进行充电,非触点/非接触方式的能量补给技术得到高度关注。
作为非接触的电力传输方式,并不仅仅是以往所研究的电磁感应方式,还提出了专利文献1所述的磁共振方式。利用共振天线间的共振模式间耦合,通过现有的电磁感应方式能够进行长距离、高效率的电力传输,特别是如果利用共振磁场,则较之利用了共振电场的情况,还能够避免对周围生物体的影响。
对于磁共振方式,若进一步详细叙述,则像专利文献1的说明书中第[0033]段所述那样,共振器可以在两端开放的环状线圈中采用固有的自共振现象。此外,如第[0038]段所述那样,也可以是加感之后的线圈。
在专利文献2的第[0006]段落中公开了如下的例子,由于在送电线圈或受电线圈中流过较大的电流,因此以减少所产生的发热为目的,将绞合线、编织线等多芯线用于线圈的布线部。
此外,在专利文献3中记载了:不使在非接触电力传输中使用的天线(线圈)大型化,作为提高其Q值的方法,并联连接多个绕组。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1:美国申请公开2008/0278264-A1公报(图6、图11)
专利文献2:日本国特开2008-104319号公报的段落[0006]
专利文献3:日本国特开平7-263935号公报(图3)
在现有的磁共振方式的无线电力传输系统中存在如下课题:无线电力传输系统的传输效率对电感器中的损耗的依赖很大。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为了解决上述课题而提出的,其目的在于降低无线电力传输系统的电感器中的损耗。
本发明的无线电力传输系统,具备送电共振器及受电共振器,经由共振频率f0的共振磁场以非接触方式传输电力,所述送电共振器及所述受电共振器的一方具有第1电感器,且另一方具有第2电感器,该第1电感器具有第1尺寸,该第2电感器具有比所述第1尺寸小的第2尺寸,所述第1尺寸是所述第1电感器的布线所包围的区域的面积,所述第2尺寸是所述第2电感器的布线所包围的区域的面积,所述第2电感器由内廓侧的布线和外廓侧的布线构成,所述内廓侧的至少一部分布线的每单位长度的电阻值被设定成低于所述外廓侧的至少一部分布线的每单位长度的电阻值。
本发明的用于该无线电力传输系统中的电感器由内廓侧的布线和外廓侧的布线构成,在所述内廓侧,设置使构成所述电感器的布线的每单位长度的布线电阻低于其他部分的电阻的低电阻部分。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的无线电力传输系统及用于该无线电力传输系统中的电感器,能够降低无线电力传输系统的电感器中的损耗。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中的无线电力传输系统的框图。
图2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中的送电共振器及受电共振器的图。
图3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中的无线电力传输系统的立体示意图。
图4(a)、(b)及(c)是表示并联布线构造的一例的垂直于长轴方向的剖视图。
图5(a)、(b)及(c)是表示并联布线构造其他例子的垂直于长轴方向的剖视图。
图6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中的小型天线的立体示意图。
图7是本发明的无线电力传输系统的构成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说明本发明的无线电力传输系统的实施方式。在图中所示的XYZ坐标中,将作为送电共振器或受电共振器的构成要素的电感器的配置面设为XY平面,将电感器的高度方向设为Z方向。在图中,对于相同或对应的构成要素附于相同的参照序号。
实施方式1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中的无线电力传输系统的结构框图。
如图1所示,本实施方式的无线电力传输系统具备送电共振器105及受电共振器107,在送电共振器105和受电共振器107之间,经由共振磁场以非接触方式来传输电力。在该无线电力传输系统中,被设计成送电共振器105及受电共振器107以频率f0进行共振。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未经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10049575.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