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高速火车有效
申请号: | 201410051989.9 | 申请日: | 2014-02-14 |
公开(公告)号: | CN103847751B | 公开(公告)日: | 2016-08-31 |
发明(设计)人: | 朱晓义 | 申请(专利权)人: | 朱晓义 |
主分类号: | B61D17/00 | 分类号: | B61D17/00 |
代理公司: | 深圳市博锐专利事务所 44275 | 代理人: | 张明 |
地址: | 518000 广东省***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高速 火车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火车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高速火车。
背景技术
火车已出现了两百多年,近十几年又发展成高铁,由于高铁快速方便,已显示出蓬勃的生命力。但高铁自身重量很大,快速运行时产生很大升力,现在高铁普遍采用以重量克服升力的方法,又进一步使重量大大增加。本人已获授权的主题为《火车》、专利号为20090109252.7的发明专利提出了飞行火车及节能火车的结构,发明人经多年研究进一步开发出一种更为节能的高速火车。
发明内容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采用的一个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高速火车,包括壳体,所述壳体内设有流体通道,壳体表面设有与所述流体通道相通的导入口和导出口,流体通道把壳体的内部空间分隔为多个运载舱,所述运载舱的上表面设有扰流面,所述扰流面用于在火车行驶时使流体经过运载舱上表面时的路径延长进而使流体从运载舱上表面经过的路径大于下表面而产生升力。
其中,还包括多个弹性装置或磁性装置,所述弹性装置或极性相反的所述磁性装置设于所述运载舱和壳体之间以用于连接运载舱和壳体。
其中,还包括发动机,所述发动机的吸气口与流体通道相通,发动机的排气口与导出口相通,发动机为涡扇发动机或喷气发动机。
其中,设于所述壳体表面的导入口和导出口上设有启闭可控和进气量大小可控的控制装置,所述壳体的下表面设有扰流面,所述扰流面用于在火车行驶时使流体从壳体下表面经过的路径大于上表面以消除升力。
其中,所述运载舱之间设有通道和连接件,所述通道用于使运载舱之间彼此连接和相通,所述连接件用于提高运载舱之间的连接强度。
本发明采用的另一个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高速火车,包括多个独立的运载舱,所述运载舱包括外壳和内壳,所述外壳和内壳之间设有流体通道,外壳表面设有多个导入口使所述流体通道与外部相通,不同的运载舱之间的流体通道相通,不同的运载舱之间通过外壳相互对接,对接处设有环形导入口。
其中,还包括发动机和多个弹性装置或磁性装置,所述发动机的吸气口和所述流体通道相通,发动机的排气口与外部相通,所述弹性装置或极性相反的所述磁性装置设于所述外壳和内科之间以用于连接外壳和内壳。
本发明采用的另一个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高速火车,包括运载舱和壳体底板,所述运载舱通过多个弹性装置或磁性装置与所述壳体底板相连接,运载舱与壳体底板之间设有四面开放的流体通道。
其中,所述运载舱的上表面和壳体底板的下表面这两者之中至少其一具有扰流面。
其中,所述流体通道的左右两侧设有隔板,所述隔板上设置有多个导入口使流体通道与外界相通。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通过在火车壳体内设置与外界相通的流体通道,流体通道内的流体在发动机强大吸力作用下、运载舱上下表面之间因流速不同而产生压力差和向上的升力,使火车向下的重力减少,从而使阻力降低,能耗减少;同时,在火车壳体底部设置多个扰流面来沿长流体经过的路径,使之大于流体从火车壳体上部经过的路径,从而彻底消除火车行驶中产生的升力,产生从上向下的压力差使火车行驶更平稳安全;各运载舱产生的升力使火车自重减轻,同时火车壳体在快速行驶中又彻底消除升力,上述两种结构看似矛盾,但在本发明中相互融合形成一种节能的高速火车。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高速火车的第一实施方式的主视图;
图2是图1中A-A剖面的视图;
图3是本发明的高速火车的第二实施方式的剖面视图;
图4是本发明的高速火车的第三实施方式的剖面视图。
主要元件符号说明:
1、高速火车;
2、壳体;201、壳体上表面;202、壳体底部;203、壳体底板;204、壳体底板下表面;
3、流体通道;301、开放式流体通道;
4、运载舱;401、运载舱上表面;402、运载舱下表面;403、侧部表面;404、外壳;405、内壳;407、隔板;
5、导入口;501、控制装置;502、环形导入口;
6、发动机;601、后部导出口;
8、弹性装置;801、磁性装置;
9、通道;901、连接件。
具体实施方式
为详细说明本发明的技术内容、构造特征、所实现目的及效果,以下结合实施方式并配合附图详予说明。
请参阅图1和图2,图1和图2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主视图和剖面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朱晓义,未经朱晓义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410051989.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用于实时监测铁轨裂缝及损伤的系统及方法
- 下一篇:一种耐高压电力电缆